米和麵粉中暗藏的風險:巴西研究發現日常食品中黴菌毒素含量驚人
聖保羅大學的一項研究在巴西里貝朗普雷圖的家庭麵粉和大米樣本中檢測到致癌和乾擾內分泌的黴菌毒素達到臨界水平,這強調了安全儲存食品以保護兒童和青少年的重要性。
這些食品是在參與研究的巴西家庭中發現的,並被儲存起來以備將來食用。這項研究是巴西首次使用生物標記來描述與飲食中黴菌毒素有關的風險。
聖保羅大學(USP)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巴西聖保羅裡貝朗普雷圖居民家中儲存的麵粉和米樣本,發現其中含有大量真菌毒素(黴菌毒素)。這項研究得到了FAPESP 的支持,並發表在《國際食品研究》(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雜誌上。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從飲食中攝取黴菌毒素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因此,這些數據強調了將穀物和麵粉等食品儲存在乾燥的地方並防止昆蟲叮咬以避免污染風險的重要性。
“真菌為保護自身或與其他生物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毒素有400 多種。其中有六種物質,我們稱之為”超級女強人”,需要更多的關注,因為它們具有致癌性、免疫抑制性或內分泌幹擾性(導致體內荷爾蒙平衡改變)。利維拉(Carlos Augusto Fernandes de Oliveira)說:「由於這些物質對健康有害,因此需要給予高度重視。
在分析的所有食品樣本中都發現了六種令人擔憂的毒素:黃麴毒素(AFs)、伏馬菌素(FBs)、玉米赤黴烯酮(ZEN)、T-2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和赭麴毒素A(OTA)。其中,黴菌毒素FBs、玉米赤黴烯酮ZEN 和DON 的含量超過了衛生部門規定的耐受限。這項研究是巴西首次使用生物標記來描述與兒童和青少年飲食中黴菌毒素有關的風險。
研究在分析的所有食品樣本中發現了六種令人擔憂的黴菌毒素–這類物質需要更多關注,因為它們具有致癌性、免疫抑制性或內分泌幹擾性(圖片:研究人員的作品集)
奧利維拉解釋說,20 世紀60 年代發現的黃麴毒素B1 是目前已知的最強烈的天然致癌物質。這種物質會破壞動物的DNA,導致基因突變,進而引發肝癌。黃麴毒素B1 也會造成其他影響,如免疫抑制、生殖問題和致畸(當孕婦或哺乳期婦女將毒素轉移給胚胎、胎兒或嬰兒時,會造成健康問題)。
透過食物接觸黴菌毒素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圖片來源:André Borges/Agência Brasil
研究人員說:”人類已知的自然界中沒有任何物質具有這種黴菌毒素的致癌能力,只有在實驗室中產生的罕見例外,如二噁英。”
在分析的樣本中發現了高濃度的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雖然不會致癌,但會降低污染者的免疫力。 “它也會影響腸胃系統。例如,它對動物的刺激會導致動物反胃。這就是為什麼它通常被稱為嘔吐毒素,」他說。
伏馬菌素B1 被認為是一種可能的人類致癌物,可導致食道癌和其他肝毒性問題,另一種可能的致癌物赭麴毒素A 也是如此。玉米赤黴烯酮在分析的食物樣本中含量很高,其結構與女性荷爾蒙雌激素相同,可導致體內雌激素過多(雌激素過多症)。
“因此,它們是後果嚴重的毒素。與鉛或其他化學污染物如雙酚(存在於某些塑料中)不同,這些黴菌毒素不會累積。不過,它們確實會產生漸進效應。舉例來說,這意味著當人體接觸B1 分子後,到一定程度就無法修復被黴菌毒素破壞的DNA。
分析採用超高效液相層析串聯質譜法(UPLC-MS/MS,一種根據分子量區分混合物中不同物質的方法)進行。分析的230 份食物樣本是67 名兒童在家中食用的,其中包括21 名學齡前兒童(3 至6 歲)、15 名學齡兒童(7 至10 歲)和31 名青少年(11 至17 歲) 。
研究小組正在進行第二階段的工作,以進一步確定污染程度。研究人員已經收集了兒童和青少年的尿液樣本,目前正在分析結果。
“透過分析尿液中的生物標誌物,可以評估接觸黴菌毒素的情況,因為生物標誌物的排泄與攝入某些黴菌毒素密切相關。這將使我們能夠預測污染的潛在影響。”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