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狐獴使用兩種不同類型的發聲進行溝通用途不同
狐獴使用兩種不同的叫聲互動方式來保持與同伴的交流。有時,狐獴的叫聲只是傳遞訊息,而有時,它們會與鄰居交換叫聲。康斯坦茨大學集體行為高級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Advanced Study of Collective Behaviour)和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Animal Behavior)的研究人員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詳細介紹了這種行為。
研究人員發現,狐獴使用兩種不同類型的發聲進行交流:”近距離對話”用於互動交流,”短音”用於廣播它們的存在而不期待回應。這些發現來自同步音訊和全球定位系統數據,凸顯了聲音交流在維持狐獴群體凝聚力和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來源:Vlad Demartsev
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哲學論文集B》。
圖片來源:Vlad Demartsev
貓鼬是群居動物,幾乎整天都在活動。它們在行走或奔跑時會發出一系列連續的聲音。研究人員已經破解了野生貓鼬如何利用其中兩種聲音。
第一聲”親密呼喚”就像是動物之間的呼喚與回應。當一隻狐獴發出叫聲時,鄰近的狐獴很可能會回應,”卓越集體行為集群的博士後研究員弗拉德-德馬采夫解釋說,”而第二種叫聲被命名為’短訊’ ,它宣布’我在這裡’,但並不一定會得到交流夥伴的直接回复”。
考慮到在一大群人面前宣布訊息時,訊息流大多是單向的,演講者和聽眾之間沒有真正的交流。德馬采夫解釋說:『不可能與20 個人進行對話,所以我們通常一次只與一個夥伴交談。近距離說話就是這種交流夥伴之間的交流,而簡短的發聲更像是針對整個小組的廣播或公告。
圖片來源:Vlad Demartsev
德馬采夫與阿麗亞娜-斯特蘭堡-佩甚金以及蘇黎世大學的合作者一起,在南非卡拉哈里研究中心為幾組狐獴安裝了項圈。項圈連續記錄音訊數據,GPS位置每秒採樣一次。透過這些項圈,研究人員獲得了同步錄音,可以看到哪一隻動物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發出了什麼聲音。
研究人員為整個小組準備了一個發聲時間表,並對數據進行了分析。 “我們看到,當發出近距離呼叫時,附近鄰居在不到半秒的時間內做出回應的機率非常高。但當我們發出短促的音符時,就沒有這種模式了。所有的呼叫幾乎都是同時發出的,沒有任何規律可循。
Strandburg-Peshkin 補充說:「歸根結底,通話並不是單一的孤立事件,而是群體成員之間持續不斷的交流。因此,研究互動的時間結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通話是如何使用的,以及通話的功能是什麼。
保持群居對狐獴來說至關重要,它們利用進化出的多種機制來避免走散。當狐狸獴單獨行動時,被其他群體捕食或騷擾的幾率會更高。因此,狐獴一般會非常非常努力地待在一起。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