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天文台雙中子星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獲悉,該台與南京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給出了電子俘獲超新星通道形成雙中子星系統的參數空間,並發現該通道能夠解釋觀測上大多數的雙中子星系統特徵,顯示該領域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線上發表了這項成果。
雙中子星系統示意圖。圖片來源:雲南天文台
南京大學郭雲浪博士與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王博研究員等人,對形成雙中子星系統的電子俘獲超新星通道作了系統研究,給出了該通道下形成雙中子星系統的初始參數空間,發現該參數空間中的氦星伴星質量和最小初始軌道周期,隨著金屬豐度的增加而增加。
同時,透過考慮氦星伴星在塌縮成中子星時所受到的反沖速度,研究了該通道下形成雙中子星系統的特徵。他們發現小於50公里每秒的低反沖速度,能夠解釋觀測上大多數的雙中子星系統特徵。此外,透過考慮氦星表面的殘留氫包層,團隊也發現中子星在雙星演化過程中能夠從伴星吸積更多的物質,從而達到更快的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