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現近50攝氏度極端高溫水力發電基建面臨炙烤連蚊子都消失了
持續多日的高溫還趕上印度長達7週的大選。北方邦6月1日投票期間有至少33名選舉工作人員因中暑而死亡。印度北部連日高於攝氏40度的高溫,正在考驗當地人的生存極限,就連氣溫監測站裡的設備似乎也沒辦法正常運作了。
當地時間5月29日,印度德里一氣溫監測站記錄攝氏52.9度高溫。不過印度政府在6月1日澄清,由於溫度感測器故障,數值比實際溫度高出攝氏3度。當天,另外兩座氣溫監測站分別記錄到攝氏49度和49.1度高溫,在偵測後未發現故障。
以往,印度在4月至6月通常較為炎熱,待7月季風降臨後有明顯的降溫效果。不過,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間,印度4至6月的氣溫變得越來越酷熱難耐,許多專家認為氣候變遷造成的。
住在德里首都圈的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教授黃迎虹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最近20多天以來,基本是過了10點氣溫就升到了40攝氏度以上,在如此高溫下人會感到煩躁,“就連蚊子都消失了”,而高溫大幅提升了對水力發電的需求,讓印度的基礎設施面臨挑戰。
酷暑難耐
雖然印度政府調整了先前的數據,但5月29日的氣溫還是打破了過去的紀錄。此前首都新德里記錄到的最高溫度為攝氏48.4度,出現在1998年5月26日。
在5月底印度北方的拉賈斯坦邦、旁遮普邦等至少17個地區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45攝氏度,甚至連平時相對涼爽的山區也測得40度以上的罕見高溫。
當地時間6月1日,據央視新聞消息,過去24小時內,印度奧裡薩邦、比哈爾邦、拉賈斯坦邦和北方邦等地至少有85人死於可能與炎熱有關的疾病。
「氣溫接近了人類生存極限,就連蚊子都受不了了。」黃迎虹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的社區週邊有農田,以往一到傍晚會有不少蚊子聚集,不過隨著高溫的出現, “熱到蚊子都沒有了”,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室外,蚊子都無跡可尋。
他告訴第一財經,高溫對印度民眾的作息也產生了影響。他必須每天10點前就趕到大學,不然就要忍受在攝氏40度以上的高溫下行走。不過就算走進空調房間,從高溫冷卻下來也需要時間,所以很多人選擇喝一些冰水「裡應外合」地降溫。
氣候暖化是印度此輪高溫的一大主要原因。根據國際科研機構「世界天氣歸因聯盟」的說法,此次席捲印度的熱浪為30年一遇級別,由於全球變暖,這種程度高溫出現的可能性增加了約45倍。
同時,城市熱島效應也是一大「幫兇」。印度環保組織「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創辦人瓦希斯塔(Akash Vashistha)表示,高溫雖然是印度近來的典型天氣,但在德里等城市,熱島效應將熱量困在低層大氣中,顯著提高了環境溫度,因此大都會地區的溫度明顯高於周圍地區。城市熱島效應下還會出現夜間高溫,對健康影響更大。
不只是在印度,鄰國巴基斯坦也飽受極端高溫之苦,全國大部分地區出現了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南部信德省此前更是出現52攝氏度的高溫,逼近歷史極值。
考驗基礎建設和大選
黃迎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連日的高溫為印度的基礎設施帶來了極大的考驗。他說,印度空調普及率並不高,但已經給電力供應帶來很大的壓力。
他所居住的社區就遭遇到拉閘限電,雖然小區自己備有發電機,但只能滿足基本用電需求,無法提供空調所需的電力。甚至有天一晚也沒有恢復供電,導致他徹夜未眠。
這自然引起了小區居民的抱怨,他們中很多人都是大學的教職員工,紛紛「吐槽」印度政府雖然在經濟發展上雄心勃勃,乃至制定了成為發達國家的時間表,但時下卻連小小的電力供應問題都解決不了。
對於在居民夜晚睡覺時段停電,印度電網營運商解釋道,這主要是太陽能發電造成的,白天也可以使用太陽能補充電力供應,但日落後太陽能發電就停止了運作。在高溫的推動下,印度在5月30日創下了250吉瓦(GW)的最高用電紀錄。
高溫也導致用水緊張。印度中央水利委員會日前表示,印度150座主要水庫目前的儲水量僅相當於設計儲水量的24%,為五年來最低。
為了在極端高溫下節約用水,德里水務部長辛格(Atishi Marlena Singh)宣布,部署200支團隊,打擊浪費和濫用水資源行為。她說,用水管洗車、「水箱溢水」和「將生活用水用於建築或商業」等行為將被處以罰款。此外,德里消防局長加格(Atul Garg)表示,每天與火災有關的警報已經超過200個,是過去十年來的最高水準。
持續多日的高溫還趕上印度長達7週的大選。 5月25日和6月1日,印度大選分別舉行第六階段和第七階段的投票,許多選民頂著酷熱前往投票站。許多投票站前排起長隊,有些民眾在投票隊伍中暈倒。據新華社報道,北方邦6月1日投票期間有至少33名選舉工作人員因中暑而死亡,死者包括保全和衛生保全人員。
除了投票外,高溫先前也給選舉活動也增加了難度。印度道路運輸和公路部長加德卡里(Nitin Gadkari)在一次演講中因高溫而暈倒。 5月28日,反對黨領袖拉胡爾甘地也在演講中暫停,把一瓶水澆在自己頭上來降溫。
黃迎虹告訴第一財經,今年選舉日他在現場觀察到,相較於2019年的大選,前來投票的選民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