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在英國發現82英尺長的古代巨型魚龍
在英國薩默塞特的海灘上發現了第二塊超過兩公尺長的巨大顎骨化石。經專家鑑定,這塊骨頭屬於一種新的巨大魚龍(一種史前海洋爬行動物)的下顎。據估計,這種海洋巨獸的身長將超過25 公尺(82 英尺)。
考古學家在英國薩默塞特發現的第二塊兩米長的魚龍顎骨揭示了一個新的巨型物種–Ichthyotitan severnensis,其歷史可追溯到2.02 億年前,這為人們了解三疊紀海洋巨獸增添了重要的線索。海灘上被沖刷過的Ichthyotitan severnensis 屍體。圖片來源:Sergey Krasovskiy, CC-BY 4.0
來自德文郡布勞頓的賈斯汀-雷諾茲和魯比-雷諾茲父女於2020 年5 月在薩默塞特藍錨海灘尋找化石時,發現了第二塊顎骨的第一塊碎片。當時11 歲的魯比發現了第一塊巨骨,然後一起尋找更多的巨骨碎片。
幾乎完整的巨型顎骨照片,以及與保羅-德拉薩爾發現的2018 年骨骼(中間和底部)的對比。圖片來源:迪恩-洛邁斯博士
他們意識到自己發現了重要的東西,於是聯繫了著名的魚龍專家、曼徹斯特大學古生物學家迪恩-洛馬克斯博士。洛馬克斯博士同時也是布里斯託大學的1851 研究員,他聯繫了經驗豐富的化石收集者保羅-德拉薩爾(Paul de la Salle),後者於2016 年5 月在更遠的利爾斯托克海岸發現了第一塊巨型顎骨。
迪安-洛邁斯博士說:”我對這一發現感到非常驚訝。2018年,我的團隊(包括保羅-德-拉薩爾)研究並描述了保羅的巨型顎骨,我們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發現另一塊巨型顎骨。 ,我變得非常興奮”。
賈斯汀和魯比,連同保羅、洛馬克斯博士和幾位家庭成員一起來到現場,尋找這一罕見發現的更多碎片。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小組發現了更多相同下顎的碎片,它們完美地拼接在一起,就像一個有著數百萬年歷史的拼圖。
賈斯汀說:”當魯比和我發現頭兩塊時,我們非常興奮,因為我們意識到這是一件重要而不尋常的東西。當我找到下顎的後半部分時,我非常激動,因為那是保羅早先發現的決定性部分之一。
一對巨大的游泳中的魚龍。圖片來源:Gabriel Ugueto, CC-BY 4.0
最後一塊骨頭於2022 年10 月找到。由洛馬克斯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這些下顎骨屬於一種新的巨型魚龍,其大小與藍鯨差不多。比較來自同一地質時區、具有相同獨特特徵的兩塊相同骨骼,證實了他們的鑑定結果。研究小組將新屬和新種命名為Ichthyotitan severnensis,意為”塞文河巨型魚蜥”。
歷史背景與意義
這些骨骼距今約2.02 億年,可追溯到三疊紀末期。在這段時期,巨大的魚龍在海洋中游動,而恐龍則在陸地上行走。然而,這是巨龍們的最後一章–因為這些化石上面的岩石所講述的故事記錄了一場被稱為晚三疊世全球大滅絕事件的災難。在此之後,巨型魚龍滅絕。今天,這些骨頭代表了它們最後的同類。
Ichthyotitan並不是世界上第一隻巨型魚龍,但de la Salles和Reynolds的發現在科學界已知的巨型魚龍中是獨一無二的。這兩塊骨頭出現在它們最近的地質學親戚(包括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湘西龍(Shonisaurus sikanniensis)和中國西藏的喜馬拉雅龍(Himalayasaurus tibetensis)之後大約1300萬年。
2020 年,研究小組的部分成員在檢查魯比和賈斯汀-雷諾茲新發現的初步發現(在後面)。隨後又發現了其他部分的骨骼。由左至右:迪恩-洛馬克斯博士、魯比-雷諾茲、賈斯汀-雷諾茲和保羅-德拉薩爾。圖片來源:迪恩-洛邁斯博士
洛馬克斯博士補充說:”魯比和賈斯汀正確地將這一發現確定為魚龍的另一塊巨大顎骨,這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確認這與我們在2018 年描述的那具相吻合。不僅發現了一種巨大的史前爬行動物,還幫助為其命名。 也許沒有多少15 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
魯比說:「發現這隻巨大魚龍的一部分真是太酷了。能參與這樣的科學發現,我感到非常自豪。”
來自德國波昂大學的碩士生馬爾切洛-佩里洛對骨頭的內部結構進行了進一步的檢查。他的研究工作證實了骨頭的魚龍起源,並發現這種動物在死亡時仍在生長。
他說:”我們可以確認巨型魚龍下顎特有的一系列組織學特徵:這些骨骼異常的骨膜生長暗示了尚未被理解的骨骼發育策略,這種策略很可能使三疊紀晚期的魚龍在體型上達到脊椎動物的已知生物極限。
保羅-德-拉薩爾在總結這項工作時補充說:『想到我在2016年的發現會引發人們對這些龐然大物如此濃厚的興趣,我就充滿了喜悅。當我發現第一塊顎骨時,我就知道它很特別。
魯比、賈斯汀和保羅的發現不久將在布里斯托博物館和藝術館展出。
洛邁斯說:「這項研究已經進行了近八年。在三疊紀時期,巨大的、藍鯨大小的魚龍就游弋在英國周圍的海洋中,這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這些頜骨提供了誘人的證據,也許有一天會發現這些龐然大物的完整頭骨或骨骼。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