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恐龍挑戰科學:一項新研究顛覆了生態學理論
當你把恐龍混入其中時,有時你會發現有些規則根本不存在。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大學和雷丁大學的科學家所領導的一項新研究對伯格曼法則提出了質疑。伯格曼法則是19世紀的一項科學原則,它指出同一種類恆溫動物的體形會隨著生活地區緯度或海拔的增高而變大,而化石記錄則表明情況並非如此。
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和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新的研究,其中的恐龍物種包括站在背景中的白熊龍(Nanuqsaurus)和站在前景中的厚鼻龍(pachyrhinosaurus)。圖片來源:詹姆斯-哈文斯
「我們的研究表明,恐龍和哺乳動物不同體型的演化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緯度或溫度的函數,”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阿拉斯加大學研究生勞倫-威爾遜(Lauren Wilson)說。 “我們發現,伯格曼法則只適用於一部分恆溫動物(保持穩定體溫的動物),而且只適用於考慮溫度而忽略所有其他氣候變量的動物。這表明,伯格曼的’規則’實際上是例外而非規則”。
這項研究始於威爾森與她的本科生導師討論的一個簡單問題:伯格曼法則適用於恐龍嗎?
在評估了從化石記錄中收集到的數百個數據點之後,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否」。
該資料集包括科學家已知的最北端的恐龍,即阿拉斯加王子溪地層中的恐龍。它們經歷了嚴寒和降雪。儘管如此,研究人員發現北極恐龍的體型都沒有明顯增加。
接下來,研究人員對史前哺乳動物和恐龍的後代–現代哺乳動物和鳥類進行了同樣的評估。結果大致相同:緯度並不能預測現代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體型。現代鳥類的體型與溫度之間存在著微小的關係,但史前鳥類的情況卻並非如此。
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科學家可以而且應該利用化石記錄來檢驗當今的科學規則和假設。
雷丁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論文另一位主要作者雅各布-加德納(Jacob Gardner)說:”化石記錄為我們了解完全不同的生態系統和氣候條件提供了一個窗口,使我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評估這些生態規則的適用性。
阿拉斯加大學北方博物館館長 Pat Druckenmiller是這篇論文的共同作者之一,他說,科學規則應該像對待現代生物一樣適用於化石生物。
他說:”如果忽視演化的根源,就無法理解現代生態系統。必須回顧過去才能了解事物是如何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