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查明中世紀早期歐洲銀幣使用量大幅增加的源頭
新的檢測結果顯示,拜占庭金銀幣推動了歐洲在7世紀中葉對銀幣的革命性採用,但一個世紀後,來自查理曼的弗朗西亞礦山的銀幣卻取代了拜占庭金銀幣。這些發現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歐洲經濟和政治發展的理解。
研究揭示了歐洲7 世紀銀幣的拜占庭起源,後來被來自梅勒的法蘭西銀幣所取代,標誌著中世紀經濟和政治框架的關鍵性轉變。菲茨威廉博物館研究的部分錢幣,包括查理曼大帝和奧法的錢幣。資料來源: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
從西元660 年到750 年,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經歷了一次重要的貿易復興,其標誌是銀幣使用量的大幅增加,擺脫了對金幣的依賴。這些銀幣中約有7,000 枚被記錄在案,這一驚人的數字與從5 世紀到1066 年整個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銀幣總數不相上下。
幾十年來,專家一直在苦思這些錢幣中的銀從何而來。現在,來自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一群研究人員透過分析劍橋菲茨威廉博物館收藏的硬幣的成分,解開了這個謎團。
《古代》雜誌今天發表了他們的研究報告。共同作者、劍橋大學中世紀早期英國史教授羅裡-奈史密斯(Rory Naismith)說:”有人猜測這些銀器來自法國的梅勒(Melle),或者來自一個不知名的礦場,或者可能是熔化的教堂銀器。但沒有任何確鑿證據能告訴我們是真是假,所以我們開始尋找它。”
羅裡-奈史密斯(Rory Naismith)教授在菲茨威廉博物館手持一枚拜占庭銀幣。圖片來源:Adam Page
先前的研究已經對梅勒銀礦的硬幣和文物進行了檢測,但奈史密斯和他的同事將注意力轉向了研究較少的硬幣,這些硬幣是在英格蘭、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鑄造的。
幸運的是,奈史密斯家門口就有一個”中世紀早期錢幣研究的重鎮”:菲茨威廉博物館。
首先,49 枚菲茨威廉家族的錢幣(年代從西元660 年到820 年)被送到劍橋大學地球科學系傑森戴博士的實驗室進行微量元素分析。接下來,這些錢幣透過”便攜式雷射燒蝕”進行分析,將微觀樣本收集到特氟隆過濾器上進行鉛同位素分析。這是一項由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首創的新技術,它將雷射的微創取樣與更傳統的銀物理取樣方法的高精度結果相結合。
雖然銀幣主要含銀,但其中金、鉍和其他元素的比例引導研究人員找到了銀的未知來源。銀幣中不同比例的鉛同位素提供了進一步的線索。
分析顯示了兩個主要結果:
1.拜占庭銀器
在檢測的29 枚早期(公元660-750 年)英格蘭、弗里斯蘭和弗朗西亞鑄造的硬幣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化學和同位素特徵,與地中海東部拜占庭帝國鑄造的三世紀至七世紀早期的銀幣相吻合。
這些銀幣的金含量很高(0.6 – 2%),同位素範圍一致,沒有明顯的地區差異。沒有任何已知的歐洲礦石來源符合這些早期銀幣的元素和同位素特徵。與西羅馬晚期銀幣或其他物品也沒有任何有意義的重疊。這些銀幣並沒有回收羅馬晚期的銀幣。
奈史密斯說:「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現。我在十年前就提出了拜占庭起源,但無法證明。現在我們有了第一個考古證實,拜占庭銀器是七世紀北海周邊鑄幣業和貿易激增的主要來源。”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牛津大學的簡-克肖(Jane Kershaw)博士說:”這些錢幣是羅馬帝國滅亡後北歐經濟復甦的最初跡象之一。它們顯示了現在的法國、荷蘭和英國之間深厚的國際貿易聯繫。”
研究人員強調,這些拜占庭銀器肯定是在被熔化前幾十年進入西歐的,因為7 世紀晚期是貿易和外交往來的低谷。奈史密斯說:”幾乎可以肯定,英格蘭和弗朗西亞的貴族們已經擁有了這些銀器。我們有非常有名的例子,如薩頓胡發現的銀碗和斯塔福德郡囤積的華麗銀器。
薩頓胡拜占庭銀器的總重量剛超過10 公斤。如果將這些銀器熔化,將產生約10000 枚早期便士。
克肖說:”只有當國王或領主急需大量現金時,這些精美的名貴物品才會被熔化。當時肯定發生了什麼大事,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這是早期的量化寬鬆政策,精英們正在清算資源,將越來越多的錢投入流通。這將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與以前相比,社會上會有更多的人思考貨幣問題,會有更多的人參與貨幣活動。 “
奈史密斯希望確定如此多的白銀如何以及為何從拜占庭帝國流入西歐。他懷疑這是貿易、外交支付和在拜占庭軍隊中服役的盎格魯-撒克遜僱傭軍的混合產物。新的發現也提出了一些誘人的問題:白銀是如何存放的、存放在哪裡,以及白銀的主人為什麼突然決定將白銀變成錢幣。
研究的第二個主要發現表明,拜占庭銀器後來轉向了一個新的來源。
2.法蘭克銀器的興起
研究團隊分析了這段時期後半期(西元750 – 820 年)的20 枚硬幣,發現其中的銀質非常不同。現在,銀幣中含有少量黃金,而這正是法國西部梅勒銀礦的最大特徵。先前獲得的放射性碳數據顯示,梅勒的採礦活動在8世紀和9世紀尤其頻繁。
該研究認為,梅勒銀在約750 年後滲透到了各地區的銀庫存中,並與包括拜占庭銀在內的更古老、含金量更高的庫存混合在一起。在最靠近梅勒的鑄幣中,黃金比例最低(低於0.01%),而在最遠的弗朗西亞北部和東部,黃金比例則攀升至1.5%。
我們已經知道梅勒是一個重要的礦場,但並不清楚礦場是如何迅速成為白銀生產的主要參與者的。
奈史密斯說:「我們現在知道,在卡洛林王朝於751 年掌權後,梅勒成為了整個法蘭西地區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英格蘭也日益壯大」。
該研究認為,查理曼大帝對其王國的錢幣製造方式和地點的控制日益加強,從而推動了梅勒銀的突然和廣泛的激增。 860 年代的一份詳細記錄顯示,查理曼的孫子、禿頭國王查爾斯改革了他的錢幣,並給每個鑄幣廠提供了幾磅白銀作為浮動資金,以推動這一進程。奈史密斯說:”我強烈懷疑查理曼大帝對梅勒銀也採取了類似的做法。”
在管理白銀供應的同時,查理曼大帝、他的兒子和孫子也進行了其他改革,包括改變錢幣的大小和厚度,以及在錢幣上標註自己的名字或形象。
奈史密斯說:「我們現在可以更多地了解這些硬幣是在什麼情況下製造的,以及銀幣在查理曼帝國內外是如何分配的。
英國和法國
這些發現為查理曼大帝與英格蘭麥西亞國王奧法之間微妙的外交關係提供了新的背景。和查理曼一樣,奧法在白銀貿易和貨幣管理方面也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兩位國王都認為貿易與政治密不可分。在796 年寫給奧法的一封遺書中,查理曼討論了商品貿易和政治流亡問題。在一次婚姻談判出現變故時,兩人也簽訂了貿易禁令。
奈史密斯說:「查理曼大帝和奧法之間有很多交流,關係也很緊張。奧法不在一個等級,他的王國小得多,他的權力也小得多,當然他也沒有那麼多的銀子。但他仍然是歐洲最有權勢的人物之一,不受查理曼的控制。因此,他們維持著平等的幌子。我們的發現為英法兩國長久以來的關係增添了活力。”
奈史密斯毫不懷疑,英國人會非常清楚他們的白銀來自弗朗西亞,而且他們依賴這些白銀:”當商品只在某些地方限量供應時,權力和國家利益的問題總會出現。在中世紀早期,這種情況超越了國界,參與其中的不僅僅是統治者。商人、教會和其他富人都有利益關係。統治者採取更為直接的行動對這個時期來說是全新的。”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