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認為蘋果產品介面的設計方式讓使用者難以完全阻止它收集數據
蘋果公司引以為傲的是將隱私作為擁有iPhone及其他產品的重要理由。它的隱私權政策,如應用程式追蹤透明度,可以限制用戶安裝的第三方應用程式收集的資料量。然而,阿爾託大學(Aalto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對作為新iPhone 一部分的預設應用程式和服務進行了檢查,發現蘋果自己的應用程式可以向蘋果公司反饋大量數據。而且,這些數據從一開始就很難避免被收集。
阿爾託大學(Aalto University)的研究稱,即使用戶嘗試停用這些應用程序,蘋果的預設應用程式仍在收集用戶數據,而要正確完成這項任務幾乎是不可能的。
研究人員分析了八個”應用程式”,特別是Safari、Siri、iMessage、FaceTime 和”查找我的”,以及”家庭共享”、”定位服務”和Touch ID 的設定。研究人員從技術文件和隱私權政策中收集了與隱私相關的公開資訊進行分析。
副教授Janne Lindqvist 說,由於使用者介面的設計方式,使用者”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例如,使用者可以選擇啟用Siri。但此選項只能開啟Siri 的語音控制功能,無論使用者如何選擇,Siri 仍會在背景收集資料。用戶必須進入設定並在其中進行更改才能停止該行為,而該提示似乎提供了這樣的功能,但實際上並沒有執行。
報告認為,限制資料存取的說明”非常複雜且混亂”,步驟分散在各種線上文件中,沒有提供任何明確的指導。這些說明也沒有提供所有必要的步驟,並且拒絕解釋蘋果公司如何處理收集到的數據。
為了證明這對用戶來說很困難,志工接受了採訪,並被要求更改設定。雖然沒有人能夠完全按照說明操作,阻止資料收集,但他們還是朝著正確的方向採取了措施。
還有人抱怨說,在處理隱私設定時,用戶沒有得到是否成功禁用資料收集的回饋。據稱,研究參與者在操作過程中有時會走回頭路,有時不得不上下來回甚至盲目滾動來尋找靈感。
雖然很難阻止蘋果公司自己的數據收集,但研究人員也無法確切知道蘋果在許多情況下對收集到的數據做了什麼。
在未能從公開文件中找到明確答案後,林德奎斯特提出,這些資料很可能被用於訓練Siri 等服務的機器學習系統,或提供更個人化的使用者體驗。
這位教授認為,使用者已經習慣了無縫的多裝置互動,因此很難再回到與公司分享資料較為有限的時代。即便如此,Lindqvist 認為蘋果可以做得更好,讓用戶更清楚知道收集了哪些數據以及數據的用途。
為了避免某些應用程式收集數據,報告提出用戶可以使用第三方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式在iOS 系統上面臨的數據收集規則比蘋果本身遵守的規則更嚴格。批評蘋果公司的人過去就發現了這一點,並因此引發了多起訴訟。
蘋果公司先前曾公開承認,它收集用戶資料是為了為自己的服務帶來好處,多年來一直如此。不過,蘋果通常會盡量減少收集的資料量,並盡可能對資料進行匿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