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爆雷:員工集體檢舉銷售造假騙融資負債3億已資不抵債
又一家造車新勢力爆雷了。還是全體員工發佈告股東書,詳細揭發公司經營慘狀,管理階層的「坑道拐騙」。公司叫悠遙科技,創始團隊有著深厚的傳統大車企背景,首款車曾拿下中國新能源品牌歐洲銷售第一,公司還拿到地方上億投資。但悠遙科技被員工集體舉報的現況是:管理混亂,以貸養融,資金鏈斷裂,資不抵債。
全體員工舉報,公司爆雷
現況由悠遙科技(XEV)的官方微信帳號發布,全體員工之名,告股東書。
平靜的水面被打破,員工們用數千字揭穿了悠遙科技的困境。
公司現在有五大問題:
公司策略混亂,目標不清晰
銷售業務發展良好但被迫中止生產銷售
融資不理想,涉嫌虛造銷售以貸養融
財務管理混亂,一刀切停付貨款導致供應商擠兌
無故停發全體員工薪水,暴力強裁上海公司
而這些問題的核心,都來自管理階層,信中也尤其控訴了董事長路迪和財務長何江浩。
員工表示,由於公司管理層沒有製定清晰、符合市場規律的目標和計劃以及明確的預算制度(而且還是「從未制定過」),導致年度銷售目標制定不合理、財務管理混亂。
這不僅導致銷售團隊並不清楚公司實際的銷售目標,公司還投了大量持續虧損的項目,到2023年底時公司現金流已接近斷裂。
但這些情況發生後,公司管理層非但沒有調整策略、解決問題,反而一邊以「沒有達到銷售目標」的理由直接把全球銷售團隊都裁了,同時以「現金流緊張」為由全面停產,並停止給供應商付款。
而且裁的不僅包括全球銷售團隊,在今年1月和2月,悠遙科技在全公司範圍內裁員兩輪,中層降薪;2月工資、被裁員工賠償金在3月停止發放。
這還沒完,3月,公司管理階層還突然對身為亞洲營運中心的上海公司,整體進行暴力裁撤,包括銷售、營運、市場、財務團隊,甚至包括懷孕員工,而且沒有事先溝通、沒有任何賠償。
同時,由於悠遙科技近兩年融資情況不理想,融資團隊為了帳面好看卻開始捏造銷售數據,欺騙股東和投資方;並且強行生產大量庫存,進行短期庫存融資但作為銷售收入,最後發生回購擠兌,公司無法及時償還債務,讓公司現金流進一步惡化。
告股東書中披露,悠遙科技對外整體負債超過3億,但現有資產價值不足1億,嚴重資不抵債,瀕臨破產。
而且管理階層後來只專注於如何套現現有庫存車,所有業務被迫停擺。
悠遙科技也面臨多家供應商提起訴訟,上海和合肥的員工也開始依法維權。
告股東書的結尾,還附上了員工的手印和簽名,表示他們認為股東有權知曉真實情況,所以寫下此文。
真是好大一個爛攤子…
悠遙科技是誰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這樣一家公司爆出這麼大的雷,之前好像從來沒聽過?
因為悠遙科技雖然屬於中國造車新勢力,在2018年成立,但一直以來發展重心都在海外市場,主要是歐洲。
而創辦人都來自傳統汽車產業。
創辦人、董事長路迪畢業於英國考文垂大學,曾入職江淮汽車。
他幫助江淮汽車籌建並領導江淮義大利設計中心,在當時汽車設計師圈,特別是中國汽車設計師圈小有名氣。
共同創辦人陸斌,畢業於上海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先後在上汽通用雪佛蘭、吉利、奇瑞工作過,負責品牌通路和銷售、市場規劃、行銷等工作,擁有超過15年的經驗,也曾在威馬汽車擔任要職。
不過在陸斌加盟悠遙科技之前,在2019年義大利車展上,悠遙科技首款車型YOYO已經亮相,隔年就實現量產。
怎麼能這麼快就達到量產?
因為作為一款純電小型車,YOYO的車門板、前臉和尾翼都能透過3D列印製作,還能依照使用者需求列印車輛內飾,實現高度客製化。
悠遙科技曾表示,利用3D列印製作生產車輛無需開模,可降低80%以上的整車研發時間與成本投入。
此外,YOYO還可以換電。
電池槽中擁有3個電池包,可以單獨更換,而且是手動更換。把車開到換電站,會有服務人員幫忙替換電池包,3分鐘就能換好。
雖然YOYO只能坐2個人,最長續航力只有150km,同時最高時速只有80km/h,放在國內可能都不夠看。
但售價只有1.39-1.59萬歐元(約10.9萬-12.5萬),還擁有無框架車門、天窗、車機互聯等多個同價位車型沒有的配置,穩穩拿捏歐洲消費者。
在2021年5月,YOYO正式在歐洲上市銷售後,當年累計銷售量就達到1萬輛,成為當年在歐洲銷量最高的中國新能源品牌。
而且現在去搜,還能看到許多海外媒體或個人對YOYO表示驚嘆、讚賞的評價,甚至被譽為是「真正為城市環境設計的電動小車」。
並且,因為YOYO的生產基地在國內,在國內強大的電動車供應鏈體系幫助下,2023年YOYO的單車銷售綜合毛利能達到30%。
國內造、國外賣,銷量還不錯,悠遙科技不僅被認為是中國汽車出海案例的成功代表,而且去年10月,路迪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公司已經接近財務轉正。
但誰知一片繁榮的背後,竟是管理混亂、公司動盪的局面。
而且就對外揭露的融資情況來看,也能佐證靠外部輸血的悠遙科技已經很久沒有資金入帳。
能查到的唯二融資進展,一次在2020年,一次在2021年,且均未揭露融資金額。
另外,悠遙科技相關公司合肥悠遙還擁有地方的1.5億元的投資。
除此之外,悠遙科技再無更多公開的投融資紀錄。
本有希望實現自我造血的悠遙,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向終局。
悠遙的理念不可謂不創新,但最後的結局沒有逃脫人、錢、組織能力的考驗上,在造車新勢力的洗牌週期裡,成為了大敗局中另一個可哀可嘆的案例。
以及,身為「傳統車企主管創業造車」的一員,這個陣營的失敗案例,又多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