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將餌料魚用於人類直接消費可能為公眾健康帶來巨大的益處
一項發表在《 BMJ 全球健康》(BMJ Global Health )開放取用期刊上的數據分析顯示,用鯡魚、沙丁魚和鯷魚等”餌料魚”代替紅肉,到2050 年每年可挽救多達75 萬人的生命,並大大降低因飲食相關疾病導致的殘疾發生率。研究人員說,在中低收入國家,這種魚既便宜又多,尤其是在心臟病高發的國家,採用這種飲食方式尤其有幫助。
研究人員解釋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食用紅肉和加工肉類會增加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腸癌佔了近一半(44%),而冠心病又佔了大頭。
被大型魚類捕食的海洋餌料魚富含歐米伽-3 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DHA和EPA),攝取這些脂肪酸可以預防冠心病,它們也富含鈣和維生素B12。研究人員指出,在所有動物食物來源中,它們的碳足跡最小。
但研究人員補充說,目前,四分之三的餌料魚捕獲量,包括在全球南部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國家沿海捕獲的大量餌料魚,都被碾磨成魚粉和魚油–這些產品主要使用於魚類養殖,以高收入消費者為目標。
雖然一些研究已經揭示了餌料魚潛在的營養和環境效益,但目前還不清楚如果用餌料魚取代紅肉,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減輕全球疾病負擔。
研究結果和政策影響
為了填補這一知識空白,研究人員利用137 個國家2050 年預計紅肉消費量的數據和海洋棲息地餌料魚類捕獲量的歷史數據,創建了4 種不同的情景,每種情景代表了全球餌料魚類分配的不同模式。
這4 個方案包括:優先考慮國內供應,捕撈餌料魚供本國消費或替代紅肉(I); 盡量減少肉類攝入量,在牛羊肉消費量高於15 千卡建議水平的國家優先考慮替代(II); 充足的魚類攝取量,在魚類消費量低於40 千卡建議水平的國家優先考慮替代(III); 以及根據餌料魚的供應情況,在所有國家替代同等比例的紅肉(IV)。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分析表明,如果將餌料魚廣泛用於人類的直接消費,將可能為公眾健康帶來巨大的益處,尤其是在減少冠心病的發生方面。
從全球來看,到2050 年,這種方法可以防止50 萬至75 萬人死於與飲食有關的疾病,尤其是冠心病,還可以避免800 萬至1500 萬年的殘疾壽命,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中低收入國家。
研究人員承認,有限的餌料魚供應不足以取代所有紅肉。但這有可能將大多數國家的人均每日魚類消費量提高到接近建議的40千卡水平,並在2050年將冠心病、中風、糖尿病和腸癌的死亡率降低2%。
在四個方案中,方案一所避免的死亡人數最少。分析表明,將所有餌料魚分配給魚類攝取量最低的地區–主要是中低收入國家(方案III)–將更有效地減輕全球疾病負擔。
研究人員指出,對於無法直接取得海鮮的內陸國家,如蒙古、土庫曼斯坦和其他非洲國家,需要擴大餌料魚的全球行銷和貿易。
他們承認:”儘管餌料魚具有理論上的潛力,但魚粉和魚油加工、過度捕撈、氣候變遷和文化接受度等幾個障礙可能會阻礙餌料魚對健康的益處得以實現。多部門政策協調和行動(例如:優先為窮人提供負擔得起的魚類,如餌料魚,以及推廣使用營養豐富的微藻類作為魚飼料)有助於解決其中的一些障礙。”
他們說,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干預措施可以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家庭和社區的支持,提高人們對疾病與飲食之間關係的認識,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成功改變行為和飲食習慣的幾率。其他策略,如食品上的氣候變遷影響菜單標籤,以及關於餌料魚營養價值高、化學含量低的消費者教育,也有助於促進人們從紅肉轉向餌料魚。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