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尖叫:科學家認為部分青蛙可能有能力透過超音波進行跨物種交流
在南美洲,研究人員首次記錄了巴西大西洋雨林特有的青蛙使用超音波的情況,還有一些青蛙可能會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叫聲。一項發表在《人種學》(Acta Ethologica)雜誌上的研究首次記錄了南美洲兩棲動物使用超音波的情況。研究也描述了第一例記錄在案的利用超音波防禦掠食者的案例,這種求救訊號對許多動物來說都是刺耳的,但對人類來說卻完全聽不見。
落葉蛙(Haddadus binotatus)發出的求救訊號的頻率人類聽不到,但掠食者卻聽得見。圖片來源:Henrique Nogueira
“兩棲動物的一些潛在天敵,如蝙蝠、囓齒動物和小型靈長類動物,能夠發出並聽到這個頻率的聲音,而人類卻不能。我們的一個假設是,這種求救信號是針對其中一些天敵發出的,但也有可能是,這種寬頻帶具有普遍性,因為它可以嚇唬盡可能多的天敵,」文章第一作者烏比拉塔-費雷拉-索薩說。這項研究是Ubiratã Ferreira Souza在巴西聖保羅州坎皮納斯州立大學生物學研究所(IB-UNICAMP)進行的碩士研究的一部分,他獲得了巴西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獎學金。
另一種假設是,這種叫聲是為了吸引另一種動物來攻擊威脅兩棲動物的掠食者,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掠食者就是巴西大西洋雨林中特有的一種落葉蛙(Haddadus binotatus )。
研究人員記錄了兩次求救訊號。當他們使用特殊軟體對聲音進行分析時,發現聲音的頻率範圍在7 千赫茲到44 千赫茲之間。人類無法聽到高於20 kHz 的頻率,這屬於超音波。
在發出求救訊號時,這種青蛙會做出一系列典型的防禦捕食者的動作。它抬起身體前部,張大嘴巴,頭部向後擺動。然後,它部分閉合嘴巴,發出從人類可聽到的頻段(7 kHZ-20 kHz)到聽不到的超音波頻段(20 kHz-44 kHz)不等的叫聲。
文章合著者、巴西國家科學院國際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生瑪麗安娜-雷圖西-龐特斯(Mariana Retuci Pontes)說:”巴西的兩棲動物多樣性居世界首位,已描述的物種超過2000 種,因此發現其他蛙類也能發出這種頻率的聲音並不奇怪。”
潛在的跨物種超音波通信
另一個物種使用這種策略可能是龐特斯自己無意中發現的。 2023 年1 月,蓬特斯在聖保羅州伊波蘭加的上裡貝拉州立旅遊公園(PETAR)遊覽時,在一塊岩石上看到了一種動物,很可能是鋸肢蟾(Ischnocnema henselii),不過她並沒有採集這種動物來準確鑑定物種。
她抓住青蛙的腿試圖拍照,卻驚訝地發現青蛙的防禦動作和求救訊號與H. binotatus 非常相似。幾英尺外有一條矛頭蝮蛇(Bothrops jararaca),顯然證實了這種行為是對捕食者的反應的假設。
研究演變與未來方向
她能夠錄製視頻,但無法分析聲軌以確認超音波頻段的存在。根據H. binotatus 的文獻記載,抓住青蛙的腿是研究人員通常用來模擬掠食者攻擊青蛙的動作。
“這兩種兩棲動物都生活在落葉層中,體型相似(3厘米到6厘米之間),有類似的天敵,因此I. henselii也有可能利用這種帶有超聲波的求救信號來抵禦天敵,”文章的最後一位作者、IB-UNICAMP教授路易斯-費利佩-托萊多(Luís Felipe Toledo)說。他是“從自然史到巴西兩棲動物保護”計畫的主要研究者,該計畫得到了巴西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支持。
托萊多第一次懷疑雙尾蝠發出的聲音頻率過高,人類無法聽到,那是在2005 年,當時他還是裡約克拉羅聖保羅州立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IB-UNESP)的一名博士生。但是,由於當時設備的限制,他無法驗證20 千赫以上的頻率。
此外,還有三種亞洲兩棲動物的超音波叫聲記錄,但有關頻率用於同一物種個體之間的交流。在哺乳動物中,鯨魚、蝙蝠、囓齒動物和小型靈長類動物普遍使用超音波。在Souza 等人的研究之前,人們還不知道兩棲類使用超音波來抵禦掠食者。
研究人員現在計劃解決這項發現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例如哪些掠食者對求救訊號敏感,它們對求救訊號的反應如何,以及求救訊號是為了嚇唬它們還是為了吸引它們的天敵。 “會不會是為了吸引貓頭鷹來攻擊即將吃掉青蛙的蛇?”索薩想。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