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蛋殼的發現改寫了我們對家雞演變的認識
雞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動物之一。然而,關於雞是如何起源並在古代世界傳播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考古方法的最新進展揭示出,許多曾被認為是早期雞的證據的骨骼發現實際上屬於野生鳥類。新的研究表明,從公元前400 年到中世紀,雞在整個中亞南部被廣泛飼養,它們的傳播可能得益於古絲綢之路。
巴什特帕遺址出土的蛋殼碎片,是絲路最早的雞類證據之一。資料來源:羅伯特-斯賓格勒
現在,由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生物分子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在一份新的出版物中提出了養雞產蛋的最早明確證據,並認為失去季節性產蛋是家雞在歐亞大陸和非洲東北部傳播的主要驅動力。
研究人員利用從12 個考古遺址中收集到的蛋殼碎片,跨越了大約1500 年的時間,結果表明,從大約公元前400 年到公元前1000 年,雞在中亞被廣泛飼養,並很可能沿著古絲之路傳播。大量的蛋殼進一步表明,這些鳥類是反季節產蛋的。研究人員認為,正是這種多產蛋的特性使家雞對古代人如此具有吸引力。
在高倍掃描電子顯微鏡放大鏡下,烏茲別克塔什布拉克中世紀遺址出土的古代蛋殼碎片上的呼吸孔。這些呼吸孔的形態有助於鑑定。資料來源:羅伯特-斯賓格勒
為了得出這些結論,研究小組從絲綢之路中亞主通道沿線的遺址中收集了數以萬計的蛋殼碎片。然後,他們使用一種名為ZooMS 的生物分子分析方法來確定蛋的來源。與基因分析類似,ZooMS 可以從骨骼、皮膚和貝殼等動物遺骸中進行物種鑑定,但它依賴的是蛋白質訊號而不是DNA。這使它成為比基因分析更快、更具成本效益的選擇。
馬克斯-普朗克古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新論文的第一作者Carli Peters 博士說:”這項研究展示了ZooMS 在揭示過去人類與動物互動方面的潛力。”
這些貝殼碎片被鑑定為來自於雞,而且在每個遺址的沉積層中都大量存在,這使研究人員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這些鳥的產蛋頻率肯定比它們的野生祖先–紅色叢林雞要高,後者每年築巢一次,通常每窩產六顆蛋。
馴化與人類進化研究小組組長、本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羅伯特-斯賓格勒博士說:”這是考古記錄中最早發現的失去季節性產蛋的證據。這是一條重要線索,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人類與動物之間的互助關係,這種關係發展出了最後的馴化”。
綜合來看,這項新研究為古老的”雞與蛋”之謎提供了答案。在中亞,有證據表明,雞之所以成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雞–一種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全球性物種,是因為它具有產多種蛋的能力。作者希望,這項研究將展示新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和跨學科合作的潛力,以解決有關過去的長期問題。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