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代的大腦更大了這對癡呆症產生了影響
大腦越大,表示大腦越健康,認知功能越強。自20 世紀30 年代以來,我們的大腦一直在增大。現在,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了這是如何影響我們罹患癡呆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的。
到2020 年,全球癡呆症患者人數將超過5,500 萬,預計這一數字將每20 年翻倍。然而,癡呆症患者人數的增加很可能是人口老化和壽命延長的結果。 2016 年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一項研究發現,自1970 年代以來,新報告的失智症病例逐漸減少,平均每十年減少20%。
是什麼導致了這種下降? 2016 年的研究檢視了教育等因素對失智症風險的影響,發現到2000 年代,與70 年代相比,至少擁有高中文憑的人的癡呆症發病率下降了44%。雖然研究注意到了教育與癡呆症之間的聯繫,但並沒有研究潛在的原因。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健康中心的一項新研究或許可以解釋這一點:我們的大腦現在變大了。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主任、神經學教授查爾斯-德卡利(Charles De Carli)說:”一個人出生的年代似乎會影響大腦的大小,並可能影響大腦的長期健康。遺傳在決定大腦大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健康、社會、文化和教育因素等外部影響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在目前的研究中使用了與前一項研究相同的數據集,即弗雷明漢心臟研究(FHS)。這項以社區為基礎的人口研究始於1948 年,研究對像是馬薩諸塞州弗雷明漢市的15,000 多人,研究人員對三代參與者進行了調查,以確定心臟和大腦的健康趨勢。
1999年至2019年期間,研究人員對3226名出生於1930年至1970年的人進行了腦部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其中女性佔53%,男性佔47%。所有參與者都沒有認知障礙或中風病史,而中風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研究人員將20 世紀30 年代出生的人的核磁共振成像與20 世紀70 年代出生的人的核磁共振成像進行比較後發現,有幾種大腦結構的大小逐漸但持續增加。其中,顱內容積(ICV)或顱骨(頭蓋骨)內的容積逐年增加,從30 年代的平均1,234 毫升/41.7 盎司增加到70 年代的1,321 毫升/44.7 盎司–增加了6.6%。
雖然20 世紀70 年代的人也比30 年代的人高,但在調整身高後,ICV 的差異仍然存在。研究表明,ICV 越大,表明”大腦儲備”越大,從而可以預防癡呆症。
白質是由數百萬髓鞘化神經纖維束組成的深層腦組織
白質和皮質灰質的大小也有增加。灰質是大腦(皮質)的最外層,對精神功能、記憶、情緒和運動都很重要。中風、帕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等多種疾病都會影響灰質。白質位於灰質之下,包含數百萬束神經纖維(白質之所以呈白色,是因為髓鞘包裹著神經纖維)。從1930 年代到70 年代,研究人員觀察到白質的體積增加了7.7%,皮質灰質的體積增加了2.2%。海馬體的體積也增加了5.7%,海馬體的最大作用是保存短期記憶並轉移到長期儲存。皮質表面積,也就是看起來皺巴巴的可見灰質層,增加了14.9%。
德卡利說:「像我們的研究中觀察到的這種較大的大腦結構可能反映了大腦發育的改善和大腦健康的提高。更大的大腦結構代表更大的大腦儲備,可以緩衝阿爾茨海默氏症和相關癡呆症等老年性腦部疾病的晚年影響。”
研究人員承認遺傳因素的重大影響,但認為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早期生活環境的影響更有可能促成大腦結構的增加和失智症風險的降低。他們說,他們觀察到的大腦體積增加可能反映了自20 世紀30 年代以來健康、教育和社會文化因素的改善,以及心臟病、高血壓、肥胖、運動和糖尿病等可改變的癡呆症風險因素的改善。
然而,這項研究的限制在於,家庭健康調查的人口主要是非西班牙裔白人,他們身體健康,受過良好教育。因此,它不能代表更廣泛的美國人口。不過,與此相對應的是這項研究的設計,它對大量參與者的大部分生命週期進行了跟踪,並跨越了近80 年的出生日期。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神經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