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有韌性的青少年:反思性教養的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幫助青少年了解自己大腦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是幫助他們成長為有韌性、獨立的成年人的關鍵。希拉-雷德芬(Sheila Redfern)是一位臨床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學家顧問,她建議父母與其專注於杜絕不良行為,不如教導青少年以安全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緒和人際關係。
雷德芬博士說,雖然養育青少年具有獨特的挑戰性,需要關注社群媒體的使用、自殘、冒險和其他困難行為,但這個階段也可以充滿樂趣和連結。
在她的新書《如何擁抱仙人掌? 》一書中,她提倡反思性教養,即努力了解青少年的大腦在想些什麼,這對培養青少年的適應力和安全感,度過青春期的風暴和壓力至關重要。
青少年的大腦在想些什麼?
雷德芬博士解釋說:『了解青少年大腦變化的神經科學,可以真正幫助父母與青少年子女產生共鳴和聯繫。這不僅是身體和神經系統變化的時期,也是非常脆弱的時期。正是在這一成長時期,青少年更有可能做出危險行為和患上精神疾病。”
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關於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統計數據顯示,在17 至19 歲的年輕人中,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從2017 年的每10 人中有1 人上升到2022 年的每4 人中有1 人–心理健康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焦慮和憂鬱。
雷德芬博士解釋說:「反思性養育的重點在於與青少年保持聯繫,幫助他們管理有時難以承受和不想要的感受。這是您可以教導青少年的最重要的生活技能之一。雖然我們過去認為大部分情緒發展都發生在童年時期,並在7 歲左右完全形成,但我們現在知道,情緒發展一直持續到成年早期。”
人類能夠適應複雜社會環境的基本生物行為系統有三個:獎賞系統;心智系統或”社會認知”系統,即我們從情感、慾望和價值觀角度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以及壓力和威脅系統。
“她解釋說:”在青春期,大腦中的這三個生物行為系統正在重組,簡單地說,系統的重組導致了思維、行為和對他人(包括父母)的反應模式,這些模式可能難以理解、似乎不合邏輯、反應強烈或具有自我破壞性。成年人用前額葉皮質(大腦理性的部分)思考問題,而青少年則用杏仁核(大腦的感性部分)處理訊息。這導致青少年專注於自己的情緒,尤其是當他們有一種難以抑制的情緒時,而較少能夠傾聽他人的聲音。當我們觀察大腦發育時,把18 歲的人說成是成年人是不準確的。從18 歲到25 歲左右,有時甚至更晚,我們的大腦仍在發育。 “
如何以反思的方式為人父母
雷德芬博士指出,研究表明,幫助青少年的最佳方式是以反思的方式為人父母–這意味著不要只專注於他們的行為,還要專注於他們的內心世界。
反思式教養讓父母能夠支持青少年在遇到挑戰時提出自己的想法:”透過從青少年那裡了解他們打算如何解決困難,不指出缺點,而只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任何潛在的不利因素,你將學習如何以一種幫助他們茁壯成長、獲得獨立和發展生活技能的方式來對自己和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同時與你保持聯繫。”
雷德芬醫師警告說,家長如果只注重糾正孩子的行為,就會讓他們的青少年感到不被理解,或無法管理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
由於大腦的變化,青少年失去了反思的能力,導致情緒經常處於高度亢奮的狀態,家長可以介入並幫助引導這個過程。
這種情緒化的大腦會做出感覺像是事實的假設–例如”沒有人喜歡我,我很孤獨”–青少年更容易陷入這種思維模式。雷德芬博士建議,反思型父母的職責是幫助他們恢復心理能力,也就是重新認識、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幫助青少年進行這種練習的目的是恢復他們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理解他人的想法,欣賞不同的觀點,同時理解自己的想法。
雷德芬博士指出,反思式教養可能會讓你和青少年之間的連結更加緊密,甚至有可能讓你們之間的關係更加平靜和加深了解,但重要的是要保持強烈的界線感。
她解釋說:”這裡提倡的育兒方式不是僅僅反思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界限仍然重要,父母的權威也同樣重要,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育兒手冊,但所有父母都可以利用反思性育兒的框架來幫助青少年度過青春期。”
引導青少年度過難關
反思性教養的關鍵概念是父母也要自我檢視–在進行對話之前,先問問自己是否正在經歷強烈的情緒,是否需要調節。
然後,父母可以透過描述青少年的感受,用肯定和同情的態度來對待他們的情緒困擾,避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
她解釋說:『你先踏出這自我反省的一步,然後你就可以全神貫注、好奇地從青少年的角度看問題,他們就會覺得你是一個穩重、始終如一、值得信賴的人。這對父母來說可能非常困難,因為我們經常為青少年操心,調節情緒有時很困難。”
雷德芬博士承認,要成為一個善於反思的父母–同時意識到自己的想法,並對青少年的心理抱持同理心和好奇心–是很困難的。她解釋說:「我們中沒有人能夠一直做一個善於反思的父母,因為我們的情緒會隨著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以及我們從其他人那裡獲得的支持(或缺乏支持)而起伏。如果我們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那麼我們就會有30% 左右的時間在進行心理暗示。”
她也建議,如果父母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嚴重的擔憂,尋求專業協助和建議是關鍵。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