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促使動物改變行為寄居蟹學會用垃圾作殼為“家”
塑膠廢棄物及其他垃圾正在淹沒世界各地的海灘。令人驚訝的是,寄居蟹已經適應了這個環境,並開始「換房」。最近,發表在《整體環境科學》上的一項研究首次發現,這種行為在全球範圍內都存在,現在大多數陸生寄居蟹物種正在使用瓶蓋、燈泡、塑膠杯等垃圾作為它們的外殼。
寄居蟹使用垃圾碎片代替天然貝殼作「住房」。
圖片來源:西班牙《國家報》網站
波蘭生物學家分析了科學文獻和線上視頻,發現了386個甲殼類動物以垃圾作為「庇護所」的實例。這些影片展示了全球發現的16種寄居蟹中的10種,橫跨從非洲到中美洲的熱帶地區。
「我們剛剛證實,世界各地的寄居蟹都在使用人造材料作為自己的家。」該研究主要作者、波蘭生物學家祖贊娜·雅吉洛說。
研究論文作者表示:“塑料是海洋廢物中最普遍的元素,會對野生動物造成有害影響。”
一輩子都在為「房子」奔波
找「房子」並非易事。寄居蟹在一生中要做許多具有挑戰性的決定,這需要高階的認知能力。儘管對寄居蟹大腦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但科學家已初步發現它們與其它蟹類的差異。根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報道,它們的空間感知和探索能力更強。強大的記憶力使它們能夠回憶起殼的特徵,這能為它們節省時間和精力。
與大多數蟹類不同,寄居蟹出生時身體柔軟。它們生活在殼中,以此抵禦捕食者,對抗水流和保持濕潤。選擇最好的殼對寄居蟹來說至關重要,但它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寄居蟹會用眼睛評估貝殼,收集有關貝殼類型、大小和顏色的資訊;然後,它們用腿和鉗子探索貝殼的內部和外部,確保大小合適;隨著自身長大,它們會丟棄原來的殼,尋找更大的殼來寄居。
寄居蟹之間也存在著「換房」的連鎖反應。為了尋找適合自己的殼,寄居蟹會依大小排列,依序與其他寄居蟹交換外殼,就像跳蚤市場一樣。研究還證實,它們能夠記住以前棲息的「房子」。
天然貝殼缺乏或導致“換房”
寄居蟹為何用垃圾建造「住房」仍然是一個懸而未解的問題。一種可能性是,天然貝殼的缺乏以及水生棲息地中越來越普遍的塑膠垃圾迫使它們這麼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1980年至2020年間,塑膠產量激增900%,每年超過5億噸。許多塑膠最終進入垃圾掩埋場而不是被回收。
研究人員認為,寄居蟹每12—18個月換一次殼,所以需要努力尋找天然的保護來源。由於腹足動物數量減少,它們選擇海蝸牛殼作為「住房」的可能性也會減少。
研究團隊還發現,攜帶更重的天然貝殼需要更多能量,而塑膠相對較輕,其氣味有助於吸引伴侶。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寄居蟹似乎會被塑膠釋放的化學物質所吸引。
數據還表明,85%的寄居蟹在「換房」時選擇了塑料,通常是白色或黑色瓶蓋;其餘為金屬、玻璃以及這兩種材料的組合,各佔5%左右。
人造「房子」對演化影響尚不明確
然而,塑膠「房子」對寄居蟹來說可能是危險的。與天然貝殼相比,塑膠廢物往往更亮,並且可能與背景形成更鮮明的對比,使寄居蟹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擊。
此外,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報道,2019年,科學家在印度洋上偏遠的澳洲領土科科斯群島海岸發現了4.14億件垃圾。他們分析了這些廢物對該地區寄居蟹的影響,發現超過50萬隻寄居蟹爬進瓶子等物品中,被卡住並死亡。
美國《史密森尼》雜誌網站報導,2021年,研究人員發現廢棄輪胎也會導致類似結果。報導稱,寄居蟹會從廢棄的貝殼爬進廢棄的輪胎中,尋求庇護或食物。然而,它們最終卻因為無法逃脫輪胎內部的彎曲壁而餓死。
美國趣味科學網也在報告中指出,幾千年來,人類透過馴化過程有意改變了動物的行為。自然動物族群中任何意外的行為變化都可能令人擔憂。塑膠污染只是人們改變環境的方式之一,這是迄今為止報導最多的海洋環境污染。動物行為也受到其他形式污染的影響,包括微塑膠、藥物、光和噪音,以及氣候變遷引起的氣溫上升和海洋酸化。
雖然調查寄居蟹對塑膠廢物的使用,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人類對環境造成的某些影響及帶來的後果,但它並沒有顯示動物將如何適應人類世。在這個時代,人類活動一直在變化,對地球產生了重大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人造“房子”為寄居蟹鋪設了新的進化軌道,還是說它們是人類世生態和進化的“陷阱”,值得人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