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幸福並不昂貴工業化產生的財富也不是高滿意度的根本條件
新的研究發現,經濟資源極少的原住民和當地社區的生活滿意度很高,這對幸福取決於財富的觀點提出了挑戰。這提出了一條可持續的幸福之路,它強調社會、精神和環境的聯繫,而不是經濟成長。
根據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所(ICTA-UAB)的最新研究,世界各地的許多原住民和當地社區儘管收入微薄,但過著非常令人滿意的生活。研究顯示,一些低收入社區的生活滿意度與富裕國家的生活滿意度不相上下。
經濟成長往往被視為提高低收入國家人民福祉的可靠途徑,近幾十年來的全球調查也支持這項策略,因為調查顯示,高收入國家人民的生活滿意度往往高於低收入國家。這種強烈的相關性可能表明,只有在富裕的社會中,人們才能幸福。
然而,阿卜杜勒-薩拉姆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A-UAB)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合作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質疑這種聯繫是否具有普遍性。《世界幸福報告》等大多數全球性民意調查都收集了工業化社會公民的數千份答复,但往往忽略了邊緣小規模社會中的人們,在這些社會中,金錢交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人們的生計直接依賴大自然。
這項發表在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對全球19 個分佈地點的原住民和當地社區的2966 人進行了調查。只有64% 的受訪家庭有現金收入。結果表明,”令人驚訝的是,許多貨幣收入很低的人群報告的生活滿意度平均水平很高,得分與富裕國家的人相似”,ICTA-UAB 和麥吉爾大學的研究員、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埃里克-加爾布雷思說。
在0-10 分的評分標準中,所研究的小規模社會的平均生活滿意度為6.8 分。儘管並非所有社會都表示非常滿意–平均值低至5.1,但其中四個地方的平均值高於8 分,在其他民意調查中是富裕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典型代表,”儘管這些社會中有許多都曾遭受邊緣化和壓迫”。這些結果與人類社會可以為其成員提供非常令人滿意的生活而不一定需要高度的物質財富(以貨幣衡量)這一理念是一致的。
對永續性和幸福的影響
ICTA-UAB的ICREA研究員、該研究的資深作者維多利亞-雷耶斯-加西亞(Victoria Reyes-Garcia)說:”在收入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經常觀察到的強相關性並不普遍,它證明了工業化經濟體產生的財富並不是人類過著幸福生活的根本條件。”
這些發現對於永續發展和人類幸福來說是個好消息,因為它們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證明資源密集型經濟成長並不是實現高水平主觀幸福的必要條件。
研究人員強調,儘管他們現在知道許多原住民社區和當地社區的人們報告的生活滿意度很高,但他們不知道原因何在。先前的工作表明,家庭和社會支持與關係、精神信仰以及與自然的聯繫是這種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不同社會的重要因素可能有很大不同,或者反過來說,一小部分因素在各地都占主導地位。”加爾布雷思總結道:”我希望,透過更多地了解是什麼讓這些不同社區的人們過上令人滿意的生活,這可能會幫助其他許多人過上更令人滿意的生活,同時解決永續發展危機。”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