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中國南方特大洪水的威脅與日俱增
珠江流域曾發生與氣候變遷有關的重大洪水事件,對當地生態、農業和社會造成了顯著影響。一項新的研究強調了了解歷史洪水模式對預測未來事件及其對人類文明潛在影響的重要性。
江河洪水是世界上最災難性的災害之一。珠江是中國南方最長的水道,特別是下游人口和經濟活動密集的地區,已被確定為世界上最容易遭受洪水災害的地區之一。在過去的2000 年裡,珠江流域發生了400 多起重大洪水災害。模型模擬甚至表明,未來地表變暖會增加該地區極端降雨的強度和頻率。
“過去是未來的線索”。為了評估對未來災難性洪水的預測,由鄭卓教授(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宗永強教授(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領導的國際科學家團隊試圖重建珠江下游地區大洪水的詳細歷史。
已確認的洪積黏土層編號從FL1-FL7 開始向上排列。來源:中國科學出版社
在這項研究中,Chen 等人報告了在珠江三角洲西部的高要縣採集的一系列白色至灰色黏土層與富含木質泥炭的沉積物。透過剖面對比、沉積分析和放射性碳測年,他們確定了過去6000 年中厚度為5-40 公分的7 個黏土層,並將其解釋為洪水沉積(命名為FL1-FL7)。
研究地點位於河道附近的河岸丘陵台地。來源:中國科學出版社
這些洪水的平均重現期約為855 年,平均水量估計是1915 年7 月百年一遇的乙卯水災的1.5 倍。
根據中國岩漿δ18O 數據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頻率的增加,發現與這些大洪水相關的氣候背景與亞洲夏季季風減弱的時期相吻合。因此,作者認為,珠江下游地區過去的大洪水可能是由夏季季風減弱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增強引發的。
根據平均水位(16 公尺)計算的全新世古洪水淹沒區。來源:中國科學出版社
現代氣象觀測越來越證明了這一機制,這意味著在未來厄爾尼諾/南方濤動振幅增強期間,中國南方可能面臨千年一遇的巨大洪水風險。
花粉分析揭示了水松濕地森林的故事。水松從距今5200年前開始逐漸擴大,在距今4200年前的FL3事件後成為當地主要樹種。然而,濕地森林在2100 年前突然衰退,這與密集水稻農業的興起相吻合。自然濕地是早期水田稻作的理想場所,東南亞水鬆的消失是早期稻作農業如何影響某些特有物種的一個有趣例子。
水松濕地生態係可在洪災後迅速恢復。來源:中國科學出版社
此外,最早的FL1 洪水與約6000 年廣西頂螄山的消亡相吻合。在一些著名故事或古老傳說中,特大洪水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珠江流域,龍母被奉為水神和洪水保護神。這種崇拜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21-207 年),在時間上與FL5 洪水相吻合。FL7洪水與宋代開始在當地西珠江沿岸建造堤防相吻合。作者認為,頻傳的特大洪水對珠江流域當地文明和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