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避孕藥與自殺風險的關聯
服用含有一種合成變異黃體酮(黃體素)的口服避孕藥可能會增加患有憂鬱症和有自殺念頭的女性做出自殺行為的風險。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最近發現了解釋這現象的機制。研究人員希望這能促使醫生詢問是否可能有憂鬱症和自殺傾向,並在必要時修改他們對避孕藥或更年期治療的建議。
全世界每年約有70 萬人死於自殺。然而,自殺仍然是一個禁忌,也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健康問題。在Dick Swaab 博士教授的指導下,張琳博士致力於研究自殺背後的機制。自殺與黃體酮的關係成為她最新的研究目標。
孕酮在婦女的生殖系統中發揮作用,但也可作為一種壓力荷爾蒙。後者常常被忽略。斯瓦布解釋說:”所有與壓力有關的物質都可能導致自殺風險,由於黃體酮與壓力、抑鬱和自殺有關,我們想更多地了解黃體酮如何影響大腦。”
張對透過荷蘭腦庫獲得的不同年齡、性別、診斷和死因的大腦樣本進行了研究。她的研究表明,下丘腦的下部,即底核,對黃體酮最為敏感。這成為她研究的重點。
資訊圖表- 避孕藥使用者自殺可能性增加的原因是什麼?資料來源: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
在因自殺而死亡的憂鬱症患者中,張發現產生鴉片樣物質的細胞數量增加。增加的原因是他們同時表達了孕酮受體。斯瓦布”眾所周知,服用阿片製劑會增加自殺風險。大腦對阿片類物質很敏感,因為它本身也製造這些物質。因此,黃體酮可能會增加阿片系統的激活,最終導致自殺風險增加”。
張博士的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觀察結果是,在老年人群的眼底核中出現了細胞分裂的跡象。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大腦中新生神經元的生成,仍然是神經科學家爭論的話題。
含孕激素的藥物常作為避孕藥或治療更年期不適的處方藥。臨床研究表明,雖然含有天然孕酮的藥物的自殺風險可以忽略不計,但其合成形式可能並非如此,因為它的藥效更強。
婦科醫生已將這項知識納入其標準做法,在給病人開處方前,先篩檢病人是否有憂鬱症和自殺風險。而全科醫生還沒有這樣做。”我們希望這項發現能促使醫生明確詢問憂鬱症或自殺傾向的跡象,並在必要時建議患者選擇其他方案”。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