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發明新型防偽ID標籤撕下即損毀辨識準確率超過99%
如果有人可以隨意剝離身份驗證標籤並將其貼在假冒產品上,那麼這些標籤就沒有什麼用處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現在設計出了一種ID 標籤,它利用膠水本身作為一種指紋,如果有人將其剝離,就會破壞條碼。
新型ID 標籤的藝術效果圖,該標籤利用太赫茲波透過讀取膠水中金屬顆粒的指紋來驗證物品的真偽。
這種標籤的原理與常用於追蹤庫存和驗證真偽的無線射頻識別標籤(RFID)相同。每個標籤都有一個獨特的識別碼,可以用掃描器讀取,以證明該物品是真品。
但實際上,從技術上講,它所做的只是驗證標籤的真偽,而不是標籤上貼上的任何東西。如果有人想繞過這個系統,他們要做的其實就是剝下標籤,然後貼在假貨上。因此,在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標籤,一旦標籤被撕下,它的條碼就會被銷毀。
其中的訣竅在於,不是將ID 嵌入標籤本身,而是將其嵌入粘在物品上的膠水中。膠水中混入了微小的金屬顆粒,黏在物體表面後,用高頻太赫茲波掃描。金屬微粒將這些波反彈回讀取器,為這些金屬微粒的排列方式拍攝快照。這種隨機模式就像指紋一樣,用於識別標籤並儲存在雲端。如果有人試圖將標籤剝離並重新粘在其他東西上,就會破壞膠水中金屬微粒的特定排列,從而在以後掃描時返回錯誤的ID。
這項研究的作者Ruonan Han 說:「這些金屬顆粒本質上就像是太赫茲波的鏡子。如果我把一堆鏡片鋪在一個表面上,然後用光照射,根據這些鏡片的方向、大小和位置,就會得到不同的反射圖案。但如果你把晶片剝離並重新貼上,就會破壞這種圖案。”
太赫茲ID 系統工作原理示意圖。請注意真假物品膠水中顆粒的不同形態–幾乎不可能再現完全相同的形態麻省理工學院Jose-Luis Olivares
研究小組稱,這種ID 標籤體積小,只有4 平方毫米( 0.006英吋),可以貼在各種物品上,而且價格便宜,可以大規模生產。經過訓練的機器學習模型檢測模式的準確率超過99%。
研究人員說,在目前的形式下,該系統可以在感測器距離標籤最多4 公分(1.6 英吋)和10 度角的範圍內工作。這對於掃描倉庫中的物品等用途是沒有問題的,但對於識別通過收費站的汽車就不太合適了,研究人員計劃今後努力解決這些缺陷。
這項研究將在四月舉行的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固態電路會議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