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猿頭骨揭示人類雙足行走的演化過程
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一個關鍵問題:人類的直立行走是如何演化而來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倪喜軍、李強研究團隊聯合紐約大學和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透過對一塊700萬-800萬年前祿豐古猿的骨骼內耳的分析,發現祿豐古猿的運動方式與人猿分異時的祖先非常相似,人類直立行走或許起源於祿豐古猿型的運動方式。
相關研究成果線上發表於期刊《創新》。
多數關於猿類運動演化的研究都集中在頭後骨骼的證據。然而,現存猿類多樣化的運動方式以及化石記錄的不完整性,阻礙了我們對人類雙足行走起源的研究。同時,頭後骨骼會在猿類個體的生活時期內發生形態變化,不一定能代表祖先的狀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團隊轉而研究演化較保守的內耳。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生張一南解釋:「半規管是內耳中負責感受平衡的器官,位於我們的顱骨內部。其形態與猿類和人類的運動方式相關。利用現代成像技術,我們可以透過猿類化石的半規管形態來推斷已滅絕的猿類是如何運動的。”
祿豐古猿生活在距今1250萬至62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其化石在雲南的多個地方被發現。這些化石為我們理解人猿演化關係提供了寶貴的線索。然而,由於長期的地質作用,許多頭骨化石已經被擠壓變形,導致先前的研究人員認為脆弱的半規管無法保存。
「我們使用最先進的3D多尺度多模態成像系統掃描頭骨時,驚訝地發現了內耳及其骨骼半規管。我們虛擬重建了精確的半規管結構並與其他現生和化石猿類以及現代人進行比較。分析表明,早期的猿類具有一種與人類雙足行走相關的運動方式。同時發現,內耳結構是除頭後骨骼外推斷運動方式的新證據。」論文通訊作者倪喜軍教授解釋說。
研究團隊使用演化樹來分析和比較半規管的形態,確定了猿類運動演化的幾個關鍵節點。倪喜軍表示,研究提出了人類雙足行走的三階段演化過程。首先,最早的猿類具有長臂猿式的運動方式。其次,猿類和人類的中新世祖先演化出與祿豐古猿相似的運動,結合了攀爬和跳躍、前肢懸掛、雙足行走和四足行走。最終,這種祿豐古猿型的運動方式演化成為人類的雙足行走。這項發現為理解人猿演化關係提供了新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