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發現碳排放的新來源:拖網捕撈
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發現,底拖網捕撈每年向大氣排放量高達3.7億噸。該研究強調,中國東海、波羅的海、北海和格陵蘭海是造成這種環境影響的沿海地區,拖網捕撈活動氣候最大的足跡。科學家發現,拖網(一種在水下拖曳重網的方法)在碳排放中發揮著以前未曾認識到的作用。在全球努力減少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和其他活動造成的碳排放在排放層面,這項研究透過幹擾海底沉積物和向大氣釋放碳而造成碳污染,強調了底拖網。
先前的一項研究發現,部分受干擾的沉積碳會在水下變成高壓。今天的研究發現,底拖網捕撈在水下產生的高壓有55%-60%將在9年內進入大氣。
據估計,每年底拖網捕撈釋放到大氣中的碳量是全球捕魚船隊(約400萬艘)燃料燃燒所產生的年排放量的兩倍。
猶他州立大學和《國家地理》雜誌「原始海洋」欄目的特里莎-阿特伍德博士說:「我們很早就知道,拖著沉重的漁網——有些漁網有十架747風力機那麼大— —穿越海底會破壞海洋生物和棲息地。直到最近,我們才發現底拖網捕撈出大量的碳,而這些碳究竟會在海底安全地儲存數千年。我們的研究首次表明,大約在十年的時間裡,底拖網捕撈釋放的碳有一半以上,最終以高的形式逃逸到大氣中,導致全球兔子。 就像破壞森林一樣,破壞海底也對氣候、社會和野生動物造成無法修復的傷害。”
這項研究是由猶他州立大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所、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哥倫比亞大學、詹姆斯-庫克大學和《國家地理》雜誌《原始海洋》的氣候和海洋專家組成的全球團隊進行的。
研究人員利用1996-2020年間全球進行的底拖網捕撈數據和精密模型,計算出底拖網捕撈產生的高點最終進入大氣的數量。這項研究以最近的基礎研究為基礎,研究發現底拖網捕撈釋放到海洋中的降雨量大於大多數國家的年碳排放量,與全球航空業的年降雨量處於同一數量等級。
新研究確定了拖網碳排放量特別高的海域,包括中國東海、波羅的海、北海和格陵蘭海。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東南亞、孟加拉灣、阿拉伯海、歐洲部分地區和墨西哥灣也可能是拖網捕撈造成碳排放排放的主要來源,但我們目前缺乏這些地區底拖網捕撈範圍和強度的充足數據。
現在,各國在氣候行動計畫中並沒有考慮到底拖網捕撈的大量排放,國家常駐探險碳家兼「原始海洋」組織執行主任恩里克-薩拉博士說。「我們的研究明確表明,除了恢復海洋生物之外,解決這些和其他海洋排放問題對於阻礙地球的關鍵關鍵。好消息是,減少底拖網排放將帶來即時的效果。壞消息是,解決措施將確保拖網捕撈產生的排放在十年後繼續滲入大氣。”
新研究也評估了底拖網捕撈後留在海水中的碳會發生什麼變化。研究結論,拖網捕撈從海底移除的碳核心中,有40%-45%的污染物位於海水中,導致局部海洋酸化加劇。酸度的增加會損害釣魚活動所在地區的動植物。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所所長加文-施密特(Gavin A. Schmidt)說:「拖網捕撈存在更多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碳的影響,例如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性。但這種’海洋森林砍伐’的規模已經足夠大了,必須引起重視和評估。希望此舉能夠啟動政策制定工作,努力在所有影響中實現利益最大化」。
編譯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