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突破能迅速判斷抗憂鬱藥物是否有效
一種新型人工智慧模型能夠在一周內確定藥物對個人的療效,對於重度憂鬱症患者來說,為尋找合適的抗憂鬱藥物而進行的數月試驗和錯誤以及不良副作用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過去。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UMC)神經放射學教授Liesbeth Reneman 說:「這對病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消息。通常情況下,需要六到八週的時間才能知道抗憂鬱藥物是否有效」。
在人工智慧的最新臨床應用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UMC)和拉德布德大學醫學中心(Radboud UMC)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演算法,根據病人的核磁共振掃描和其他數據,可以判斷某種抗憂鬱藥物是否長期有效。據估計,美國有11%的人擁有控制憂鬱症的處方,但約有60%的人在第一次嘗試時找不到合適的藥物。由於投入的時間和經歷的副作用,這足以讓許多人不再嘗試第二次或第三次。
研究人員開始研究這種人工智慧模型能否首先用於預測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舍曲林(又稱左洛復)的療效。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小組採用了美國先前對229名憂鬱症患者進行的一項研究的結果,在給患者服用舍曲林或安慰劑之前,使用了核磁共振腦部掃描和臨床數據記錄。然後將這些數據輸入人工智慧,演算法會特別關注前扣帶回皮質以及症狀的嚴重程度。
拉德布德大學醫學中心的精神病學家埃里克-魯赫說:「演算法表明,那些前扣帶回皮質(大腦中參與情緒調節的區域)血流量較多的人將會得到藥物的幫助。在第二次測量中,即開始治療一周後,他們的症狀嚴重程度得到了證實。”
透過這種方法,人工智慧確定舍曲林只對三分之一的參與者有效,從而使三分之二的參與者免於長達兩個月的”等待和觀望”。雖然抗憂鬱藥物可能需要長達六個月的時間才能發揮最大療效,但嚴重的副作用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對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其影響程度往往不亞於憂鬱症本身。
雷尼曼說:「透過這種方法,我們已經可以避免三分之二的捨曲林’錯誤’處方,從而為患者提供更高品質的治療。因為這種藥物也有副作用」。
重度憂鬱症的治療因其複雜性而極具挑戰性。由於現有的醫療介入措施種類繁多,包括SSRIs、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非典型抗憂鬱劑、三環抗憂鬱劑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因此治療難度更高。
雖然這種演算法是專門針對舍曲林的,但研究人員希望不僅能將其調整得更加個人化,還能將同類模型應用於治療憂鬱症的各種藥物。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