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帶中的一顆”超級地球”距離我們只有137光年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超級地球”系外行星,它圍繞著一顆偏紅的小恆星運行,按照天文標準,這顆恆星離我們相當近–只有137光年遠。這個系統可能還包含第二顆行星,大小與地球差不多。
這顆較大的行星被命名為TOI-715 b,它的寬度大約是地球的1.5倍,在母恆星周圍的”保守”宜居帶內運行。這是它與恆星之間的距離,可以為行星表面液態水的形成提供合適的溫度。
當然,地表水的存在還需要其他一些因素的配合,特別是要有一個合適的大氣層。但是,保守的宜居帶–一個比寬泛的”樂觀”宜居帶更窄、可能更強大的定義–把它放在了首要位置,至少從目前的粗略測量來看是這樣。
這顆較小的行星可能只比地球稍大一點,而且可能就位於保守的宜居帶內。
這張插圖展示了位於恆星周圍宜居帶的超級地球TOI-715 b行星在附近觀測者眼中的一種樣子。資料來源:NASA/JPL-Caltech
系外行星研究進展
天文學家開始為我們了解系外行星–太陽系外的行星–譜寫全新的篇章。最新的星載儀器,包括美國太空總署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上搭載的儀器,不僅是為了探測這些遙遠的世界,更是為了揭示它們的一些特徵。這包括它們的大氣成分,這可能為生命的存在提供線索。
最近發現的超級地球–TOI-715 b–可能出現得正是時候。它的母恆星是一顆紅矮星,比我們的太陽小,溫度也更低;已知有許多這樣的恆星孕育著小型岩石世界。目前,它們是尋找宜居行星的最佳選擇。
這些行星的軌道比圍繞太陽等恆星的行星要近得多,但由於紅矮星更小,溫度更低,行星可以擠得更近,而且仍然安全地位於恆星的宜居帶內。更緊密的軌道也意味著那些穿過恆星表面的行星–也就是當我們的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時候–穿過恆星的頻率要高得多。
就TOI-175 b而言,每19 天公轉一輪,也就是在這個奇怪的世界上的”一年”。因此,這些星際穿越(”凌日”)行星更容易被探測到,也更頻繁地被觀測到。
TESS(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就是這種情況,它發現了這顆新行星,自2018年發射以來,一直在增加天文學家的宜居帶系外行星儲備。要觀測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在類太陽恆星周圍的這種凌日現象(並等待一個地球年,即365 天,以捕捉另一次凌日),超出了現有空間望遠鏡的能力。
進一步發現的潛力
行星TOI-175 b加入了宜居帶行星的行列,韋伯望遠鏡可能會對其進行更仔細的觀察,甚至可能發現大氣層的跡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顆行星的其他特性,包括它的質量如何,以及它是否可以被歸類為”水世界”–這使得它的大氣層(如果存在的話)比質量更大、密度更高、更乾燥的世界的大氣層更突出,更不容易被探測到,後者的大氣層可能更靠近地表。
如果該系統中可能存在的第二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也被證實,它將成為迄今為止TESS發現的最小的宜居帶行星。這項發現也超出了TESS的早期預期,因為它在宜居帶發現了一個地球大小的世界。
由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喬治娜-德蘭斯菲爾德(Georgina Dransfield)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於2024年1月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他們的發現:”一顆由黃道南極附近的M4恆星TOI-715託管的1.55R⊕宜居帶行星”,用於確認這顆行星的國際設施陣列包括雙子座-南方望遠鏡、拉斯坎布雷斯天文台望遠鏡、ExTrA望遠鏡、SPECULOOS網絡和TRAPPIST-南方望遠鏡。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