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出可永久運作的新型泥土動力燃料電池
由美國西北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燃料電池,從生活在泥土中的微生物中獲取能量。這種完全由土壤供電的技術只有一本標準平裝書大小,可以為精準農業和綠色基礎設施中使用的地下感測器提供燃料。這有可能為電池提供一種可持續、可再生的替代品,因為電池含有有毒、易燃的化學物質,會滲入地下,供應鏈充滿衝突,而且會造成日益嚴重的電子垃圾問題。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推出了一種由土壤微生物驅動的燃料電池,其性能大大優於同類技術,並為低能耗設備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的供電解決方案。燃料電池的3D 列印帽露出地面。蓋子可防止碎屑進入設備,同時確保空氣流通。圖片來源:Bill Yen/西北大學
為了測試這種新型燃料電池,研究人員用它為測量土壤濕度和探測觸摸的感測器供電,這種能力對於追蹤路過的動物非常有價值。為了實現無線通信,研究人員還為土壤供電感測器配備了一個微型天線,透過反射現有的無線電頻率訊號將數據傳輸到鄰近的基地台。
這種燃料電池不僅能在潮濕和乾燥的條件下工作,而且其功率比同類技術高出120%。
這項研究成果將於今天(1月12日)發表在《交互、移動、可穿戴和泛在技術計算機械協會論文集》(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on Interactive, Mobile, Wearab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上。研究報告的作者還將向公眾發布所有設計、教程和模擬工具,以便其他人可以使用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
“物聯網(IoT)中的設備數量不斷增長,”領導這項工作的西北大學校友比爾-顏(Bill Yen)說。 “如果我們想像未來會有數萬億台這樣的設備,我們就不可能用鋰、重金屬和對環境有害的毒素來製造每一台設備。我們需要找到能夠提供低能量的替代品,為分散的設備網路供電。在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我們將目光投向了土壤微生物燃料電池,它利用特殊微生物分解土壤,並利用低能量為感測器供電。只要土壤中有供微生物分解的有機碳,燃料電池就有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研究的主要作者比爾-顏(Bill Yen)在西北大學實驗室測試時埋入燃料電池。資料來源:美國西北大學
西北大學的George Wells 是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他說:「這些微生物無所不在,它們已經生活在各處的土壤中。我們可以使用非常簡單的工程系統來捕捉它們的電力。我們不會用這種能量為整個城市供電。但我們可以捕獲微量的能量,為實用的低功率應用提供燃料。”
威爾斯是西北大學麥考密克工程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副教授。 Yen 現在是史丹佛大學的博士生,當他還是Wells 實驗室的本科生研究員時,就開始了這個計畫。
近年來,全球越來越多的農民採用精準農業作為提高作物產量的策略。這種技術驅動的方法依靠精確測量土壤中的水分、養分和污染物含量,從而做出提高作物健康水平的決策。這需要一個廣泛、分散的電子設備網路來持續收集環境數據。
Yen說:「如果你想在野外、農場或濕地安裝感測器,你只能在感測器上安裝電池或收集太陽能。太陽能電池板在骯髒的環境中無法正常工作,因為它們會被灰塵覆蓋,在太陽不出來的時候無法工作,而且會佔用很大的空間。電池也具有挑戰性,因為它們會耗盡電力。農民不會在100 英畝的農場定期更換電池或清除太陽能電池板上的灰塵。”
為了克服這些挑戰,威爾斯、Yen 和他們的合作者想知道,他們是否可以從現有環境中獲取能量,也就是從農民正在監測的土壤中獲取能量。
基於土壤的微生物燃料電池(MFC)於1911 年首次出現,其工作原理與電池類似–具有陽極、陰極和電解質。但MFC 並非使用化學物質來發電,而是從細菌中獲取電能,這些細菌會自然地向附近的導體提供電子。當這些電子從陽極流向陰極時,就形成了一個電路。
燃料電池從地下取出進行研究後,被泥土覆蓋。圖片來源:Bill Yen/西北大學
但是,為了讓微生物燃料電池不受干擾地運行,它們需要保持水分和氧氣,而這在埋於地下的乾燥泥土中是很難做到的。
Yen說:”雖然MFC作為一種概念已經存在了一個多世紀,但其不可靠的性能和低輸出功率阻礙了人們對其進行實際應用,尤其是在低濕度條件下。”
考慮到這些挑戰,Yen 和他的團隊開始了為期兩年的開發實用、可靠的基於土壤的MFC 的旅程。他的考察包括創建和比較四種不同的版本。首先,研究人員對每種設計的性能進行了長達九個月的數據收集。然後,他們在戶外花園測試了最終版本。
性能最好的原型既能在乾燥條件下工作,也能在水浸環境下工作。其成功的秘訣是它的幾何形狀。獲勝的燃料電池並沒有採用陽極和陰極相互平行的傳統設計,而是採用了垂直設計。
陽極由碳氈(一種廉價、豐富的導體,可捕捉微生物的電子)製成,與地表水平。陰極由惰性導電金屬製成,垂直置於陽極之上。
雖然整個裝置是埋在地下的,但垂直設計確保了上端與地表齊平。設備頂部有一個3D 列印的蓋子,以防止碎片掉落。頂部的小孔和陰極旁的空氣室可以確保穩定的氣流。
陰極的下端一直深埋在地表之下,確保它能從周圍潮濕的土壤中保持水分,即使地表土壤在陽光下變乾也是如此。研究人員還在陰極的一部分塗上了防水材料,使其在洪水中能夠呼吸。而且,在可能發生的洪水過後,垂直設計還能使陰極逐漸變乾,而不是一下子變乾。
平均而言,所產生的燃料電池所產生的電量是感測器運作所需電量的68 倍。它也足夠堅固耐用,能夠承受土壤水分的巨大變化–從略微乾燥(體積含水量為41%)到完全浸入水中。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土基MFC 的所有組件都可以在當地五金店買到。下一步,他們計劃開發一種由完全可生物降解材料製成的土基MFC。這兩種設計都繞過了複雜的供應鏈,避免了使用衝突礦產。
“透過COVID-19大流行,我們都熟悉了危機是如何擾亂全球電子產品供應鏈的,”該研究的合著者、前西北大學教師、現任職於佐治亞理工學院的喬賽亞-赫斯特( Josiah Hester)說。 “我們希望製造出使用本地供應鏈和低成本材料的設備,讓所有社區都能獲得運算能力”。 “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