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間分析揭示世界屋脊上的人們聯繫和交流的“高速公路”
青藏高原面積達100 萬平方英里,常被稱為”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陸地,平均海拔14,000 英尺。儘管環境極端惡劣,但自史前時代起,人類就一直是那裡的常住居民。透過先進的地理空間建模,新研究發現了連接青藏高原各社區的古代”流動高速公路”,揭示了環境適應性在塑造人類社會關係和文化認同中的作用。
今天,農牧業在青藏高原的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歷史上也是如此。為了充分利用艱苦的環境,農民、農牧和流動牧民相互影響、相互流動,這反過來又塑造了高原的整體經濟和文化地理。
今天(2月2日)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由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和中國四川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新研究,將青藏高原長期文化互動的根源追溯到史前時代,最早可追溯到青銅時代。
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地理空間建模技術比較了環境和考古證據,這些證據將古代的流動性和生存策略與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農民和牧民之間形成的文化聯繫聯繫起來。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策略影響了高原上遙遠的史前族群之間的定居模式和陶器風格(如陶器使用的材料、特徵和裝飾特徵)的傳遞。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華盛頓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考古學教授邁克爾-弗拉切蒂(Michael Frachetti)說,由於地理空間數據分析和高解析度遙感技術的進步,這項研究成為可能。
首先,研究人員根據土地覆蓋和環境對作物或牧群需求的支持能力,模擬出史前農民和牧民所使用的最佳遷移路徑。例如,高原牧民通常會穿過草資源豐富的地區,遷移到高原上較為有限的可耕地。這些模擬中出現的重複模式在統計上與青藏高原上數千個史前遺址的地理位置相關。
為了測試這些路線可能對社會互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研究小組彙編了一個大型資料庫,其中包含已公佈的西藏各地青銅和鐵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現,並根據這些遺址中發現的陶瓷的共享技術和設計生成了一個社會網絡。由此產生的社會網絡表明,即使是遙遠的遺址,在數千年前的西藏大地上也有著良好的聯繫和交流。
弗拉切蒂說:”當我們將流動性地圖與社會網絡疊加時,我們發現以生存為導向的流動路線與區域社區之間物質文化的緊密聯繫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這表明在數百年的使用過程中出現了’流動高速公路’。這不僅告訴我們,人們是根據耕作和放牧的需要而流動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環境潛力的影響–而且還告訴我們,流動是建立社會關係和青藏高原古代社區區域特徵的關鍵。”
他們的發現也揭示了一個有趣的注意事項:西藏西部與東部的這些模式並不一致。作者認為,這顯示中亞是另一種文化取向,那裡類似的流動模式將西部的史前群落連結在一起。他們說,在其他考古研究中也發現了這些東西方差異。
「幾十年來,考古學家一直在試圖了解古代人類社區如何以及為什麼要在西藏的極端地形上建立社會關係和文化身份,」第一作者陳新洲說,他於2023年在華盛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在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工作。這項研究為探索考古學中人類社會凝聚力的形成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