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電池的傳感器能對特定聲波做出反應
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無需電池的傳感器,它能對聲波(如特定的口語)做出反應,產生足夠的振動能量為電子設備供電。這種新型感測器不僅能減少電池浪費,還能為人工耳蝸等醫療設備供電,或監測建築物的故障。
聲敏感測器無需外接電源,由特定噪音產生的聲波激活
從智慧型手機和玩具到遙控器和手電筒,我們日常使用的許多物品都依賴電池供電。因此,全世界每年有150 億個電池被丟棄,其中許多電池最終被填埋。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感測器,除了聲音之外不需要任何電源,對於某些設備來說,丟棄電池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過去。
這項研究的合著者之一約翰羅伯遜(Johan Robertsson)說:”感測器純粹以機械方式工作,不需要外部能源。它只需利用聲波中包含的振動能量即可。”
但僅限於特定的聲波。研究人員開發的感測器具有被動語音辨識功能,每當說出某個單字或產生某種特定的音調或噪音時,感測器就會被啟動。發出的聲波(而不是其他聲波)會使感測器產生足夠的振動,從而產生一個微小的電脈衝,打開一個電子設備。感測器原型可以區分”three”和”four”這兩個口語單字。由於”four”比”three”產生更多的聲能,因此它能引起感測器振動,從而打開一個裝置或觸發一個後續過程,而說”three”則沒有任何影響。
由棒材連接的超材料晶格的振動板對聲波做出選擇性響應
這種感測器是一種超材料,是一種經過設計具有自然界中罕見特性的材料。共同通訊作者馬克-塞拉-加西亞(Marc Serra-Garcia)說:”我們的感測器純粹由矽組成,既不像傳統電子感測器那樣含有有毒重金屬,也不含任何稀土。”
但是,這種感測器的語音辨識特性來自於它的結構,而不是它的材質。利用電腦建模和演算法,研究人員設計出了感測器的結構,它由相同的矽板(諧振器)組成,矽板之間由像彈簧一樣的細條連接。這些彈簧決定了特定的聲音是否會使感測器啟動。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無需電池、由聲音供電的感測器有許多潛在應用。例如,它可以用來監測地震和建築物,記錄建築物地基開裂時發出的特殊聲音。或者,它還能偵測到氣體洩漏時發出的嘶嘶聲,並觸發警報。
他們說,這種感測器還可以應用於醫療領域,例如為耳聾或聽力損失患者植入人工耳蝸。目前,每個植入體需要兩到三個電池,具體取決於所使用的聲音處理器類型。一次性電池可使用30 到60 小時,但需要經常更換。這種新型感測器也可用於持續測量眼壓。眼睛裡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帶電池的感應器。工業界對零能耗感測器也非常感興趣。
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在2027 年之前推出可靠的感測器原型。較新的迭代產品應能區分多達12 個不同的單字,包括”開”、”關”、”上”和”下”等標準指令。而且,與手掌大小的原型相比,研究人員計劃讓更新版本的感測器只有拇指甲大小或更小。
塞拉-加西亞說:”如果到那時我們還沒有吸引到任何人的興趣,我們可能會成立自己的新公司。”
這項研究發表在《先進功能材料》雜誌。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