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網路顯學」 是王家衛的飛升還是下墜?
在《擺渡人》丟的面子,王家衛靠著《繁花》撿了起來,這部作品證明了他掌握商業題材的能力。王家衛一直拒絕文藝片標籤:從來只有電影的藝術,沒有藝術電影。雖然王家衛的作品中總在懷念過去,但他和阿寶一樣,搭上了另一輛迎面而來的快車。
作者|陳丹
在長達36年的導演生涯中,王家衛第一次嚐到了被流量追逐的滋味。
從演員、編劇、美術到原著作者,與《繁花》有關的每一個人,都樂於在訪談中講起與他有關的二、三細節。「王家衛風格」成了一門網路顯學,模仿影片和照片層出不窮。連網友對他的稱呼,也從「墨鏡王」變成了「我們家衛」。
這並非偶然的形象逆轉,而是一場名導與流量之間「蓄謀已久」的雙向奔赴。
2019年籌拍《繁花》期間,王家衛就曾在與騰訊錄影帶製片人見面時表示,市面上的熱門影集他都看過。《繁花》播出期間,王家衛會問平台,3萬的熱度好不好?還能更高嗎?就在最近,王家衛「精讀」彈幕到深夜兩三點的爆料上了熱搜。
被爭議包圍了30多年的王家衛,踩著2023年的尾巴,製造了他導演生涯中的另一個大事件。在《擺渡人》丟掉的面子,靠《繁花》撿起來了。
《繁花》劇照
01
拔河
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拉扯就像一場拔河。被貼上「文藝」標籤的王家衛,在這場拔河中時常處於下風。
他曾經在很多次訪談中聊起《阿飛正傳》的觀眾反應。
在香港首映時,他能感受到焦躁的氛圍,「觀眾有點坐立難安了」。散場燈光亮起,整個影院非常安靜,王家衛立刻意識到“事情不妙了”,“周圍一片死寂,大家都想躲著我”,他的好朋友劉鎮偉甚至在影院門口不敢承認自己認識王家衛。
他去餐廳吃飯,“周圍的人都在談論他們有多討厭這部電影”,他飯都沒吃完就走了。這部電影在韓國上映時,觀眾氣得朝銀幕丟易拉罐,然後罵罵咧咧地離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在洛杉磯一家影院看《星際大戰》首映的經歷。
「我從來沒有在中國電影院看過那樣的場面。許多人,父母——都是老系列的粉絲,帶著他們的孩子。音樂響起,盧卡斯影業的標誌出現時,就像是一場派對。他們尖叫、鼓掌,前十分鐘根本聽不見電影的聲音。”
即使對於成名已久的王家衛而言,這個問題仍然是有意義的:如何獲得更多觀眾?
過去,王家衛堅持自我表達,試圖把觀眾拉過來。現在,他花心思琢磨觀眾到底要什麼。
《繁花》黃河路劇照
有人曾在《繁花》滬語版的話劇現場,遇見王家衛和原著作者金宇澄。王家衛那幾天幾乎每一場演出都在現場,他不是來看戲,而是觀察北方地區觀眾的反應。後來,王家衛決定先拍電視劇版,「就用滬語」。
拍攝期間,有人猜測,因為資金不足,王家衛跑去拍廣告為劇組賺錢。《繁花》播出後,總製片李爾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超期超支,導演自己扛了」。
《繁花》演員透露,播出期間,王家衛仍在剪輯一線,希望為二刷、三刷的觀眾打磨出一版更完美的劇集。
雖然延續了以往的影像風格,但劇版《繁花》的敘事迥然不同。與以往王家衛電影中曖昧、模糊的表達不同,《繁花》故事完整、情節跌宕,甚至劇中的每個人物都有完整的故事線。
高曉松說,以前看王家衛的電影都是被掏空了,現在是被填滿了。李誕則震驚於王家衛可以變得這麼幽默。B站一位用戶直呼“活久見”,以前王家衛的作品要費力品,但《繁花》跟爸媽都能聊情節,“這本身就很離譜了”。
用王家衛的話說,“每次試過之後,便會知道與觀眾的距離有多遠,如果有問題便再試,直到與觀眾的距離拉近。”
當然,大前提是,「不可失去自己想做的事」。
02
兩極
圍繞王家衛的爭議,始於1990年的《阿飛正傳》。
在那之前,他是備受矚目的影壇新星。首部作品《旺角卡門》票房、口碑雙豐收,也獲得了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在那之後,他是特立獨行、口碑兩極的「墨鏡王」。
在1991年的金馬獎上,《阿飛正傳》打敗了李安的《推手》、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關錦鵬的《阮玲玉》,拿下最佳影片。1994年的《重慶森林》,在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贏得了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1997年,王家衛以《春光乍洩》成為首位拿下坎城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的華人導演。2000年上映的《花樣年華》,讓他的影響力達到了巔峰。
直到現在,《迷失東京》的導演蘇菲亞柯波拉,《樂來樂愛你》的導演達米安查澤雷,《月光男孩》的導演巴瑞珍金斯,《瞬息全宇宙》導演關家永、丹尼爾施納特等——這些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或最佳影片獎的導演們,都自稱是王家衛的影迷。
但他也是影評人眼中香港電影的「壞小子」。
《阿飛正傳》票房僅900萬港元,王家衛當時的老闆鄧光榮,因此公司破產。《阿飛正傳》之後,沒有人願意再投資王家衛的電影,只能走上獨立製片之路。
即便聲名鵲起後,他的許多電影仍會面臨融資困難的問題。《花樣年華》經歷過所有投資人的退場。《一代宗師》的製片人江志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為了拍片,王家衛把房子抵押給了銀行。
著名影評人John Powers這樣評價《阿飛正傳》:它是王家衛職業生涯的覆舟之作,藝術上的救生艇。導演李安則評價他,“我不知道哪一位導演能吸引如此多的興趣、爭議、讚賞和模仿。”
愛王家衛的,視他為藝術片導演的典範。王家衛的豆瓣小組有超4萬成員,遠高於其他導演。他的影迷熱衷於收集週邊、組織觀影會。時至今日,王家衛的電影仍在世界各地的藝術院線不斷重映,上座率不俗。
不愛王家衛的理由,卻往往只有簡單粗暴的三個字──看不懂。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王家衛被貼上文藝的標籤。甚至有批評者給他打上了「裝X」的標籤,認為其內容矯揉造作、無病呻吟。
2013年上映、國內累計票房2.89億元的《一代宗師》,是王家衛最賣座的電影,也被視為他藝術創作的分界線。學者張建德認為,《一代宗師》體現了王家衛創作上的轉向——在通俗電影和類型片上投入更多精力。
《一代宗師》劇照
2016年,王家衛拉近與觀眾距離的另一次嘗試──《擺渡人》失敗了。這部電影雖然拿下了4.82億元的票房,但豆瓣評分只有4.1。甚至有偏激的影迷,將他打入了為了圈錢拍片的導演之列。
對王家衛這類以獨特風格著稱的導演來說,「下凡」擁抱大眾藝術,必然伴隨著對其藝術水準是否走下神壇的審判。
《繁花》也不例外。
03
不響
在每一個試圖剖析《繁花》的影片或文章的留言區裡,都少不了爭吵和辯論。
在豆瓣短評區,有人批評王家衛「既想接地氣,又想擺格調,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也有人認為,「《繁花》像糖果包裝紙一樣乏味,明亮且空洞,是導演對自己過往的高仿。」有粉絲質疑他在這部劇中的技術退步和對市場的妥協。
知名影評人戴錦華將多年前評價王家衛的影片重新發布,重申觀點——「我期待《繁花》電影,對電視劇保持某種謹慎態度」。
心理學家李玫瑾則批評《繁花》「劇情亂七八糟、演員用力過猛,一群不正常的人把日子過得亂哄哄」。不出意料,網友們又在留言區吵了起來。
《繁花》劇照
有觀點認為,王家衛的創作核心是“浪漫”,但電視劇是瑣碎的生活日常,根本就不具有電影製作浪漫的能力,導演的創作風格與故事形式,互相較勁、兩敗俱傷。
但可以確定的是,讓鐵桿粉絲或感失望的王家衛,如願擁抱了更大範圍的觀眾和從未有過的洶湧流量。
在王家衛之前,不少擅長商業片類型的電影導演在拍劇時栽了跟頭。
馮小剛執導的懸疑劇《迴響》,愛奇藝熱度雖然逼近9000,豆瓣評分僅5.9。更早之前,他拍攝的都會女性群像劇《北轍南轅》豆瓣評分只有5分,最高熱度7827。
路陽的《風起隴西》雖然豆瓣評分高達8.1分,但出圈卻是因為收視率低。另一部由他執導的古裝奇幻題材劇《天啟異聞錄》,最高熱度僅7504。
在上線之初飽受爭議的《繁花》則已經安全著陸。豆瓣評分一路從8.1上升至8.5,收官一週後的有效播放量和市佔率仍位居第一(雲合數據)。
這甚至讓王家衛過去被頻繁「攻擊」的拍片拖沓、耗資甚鉅,重新成為軼事和美談,佐證他作為一個完美主義電影大師的傳奇色彩。
金宇澄說,王家衛在拍攝前做足了田野調查。馬伊琍說,王家衛幾乎看遍了她所有的影視作品。演員董勇觀察到,王家衛的便當裡放的是黃瓜、胡蘿蔔條和瓜子,一邊嗑瓜子一邊工作,一天只睡不到三小時。跟隨《繁花》劇組長達7年的作家李舒則表示,王家衛辦公室裡光有關黃河路的材料,就堆到一人高。
香港製片江志強曾經經常告誡年輕導演:一個新導演想出來,最重要的是要賺錢。面對記者舉出王家衛這樣的反例時,他脫口而出──王家衛是不同的。
有導演曾拿著辛苦寫了幾年、充溢著自我表達的劇本給投資人看,對方拒絕了,並說了一句「可惜你不是王家衛」。
如是種種,王家衛不響。
來源:雪豹財經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