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發表復旦大學團隊遺傳性耳聾基因療法
在一項臨床試驗中,一種治療聽力損失的新型基因療法在中國的六名兒童身上得到了應用。每個孩子都有由耳聾基因DFNB9突變引起的遺傳性耳聾。研究人員在《柳葉刀》(The Lancet)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報告稱,26週後,5名兒童表現出聽力恢復,語言感知能力顯著提高,並恢復了正常對話的能力。
研究的第一位患者於2022年12月接受治療,是迄今為止治療最多患者、追蹤時間最長的第一次人類臨床試驗,採用基因療法治療這種形式的聽力損失。
- 在中國進行的一項臨床試驗顯示,患有遺傳性耳聾DFNB9的患者可以恢復聽力
- 六名接受治療的兒童中有五名表現出聽力恢復和語音識別的改善。沒有劑量限制性毒性的報告。
- 該試驗於2022年12月開始,是第一個對患有DFNB9的兒童進行基因治療的試驗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領銜在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正刊(The Lancet,影響因子:169)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AAV1-hOTOF Gene Therapy for Autosomal Recessive Deafness 9: a single-arm trial」(AAV1-hOTOF基因治療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耳聾9:一項單臂研究)的全球首個遺傳性耳聾基因治療的臨床試驗研究。研究在醫院大力支持下,在耳鼻喉科研究院院長、科主任李華偉教授帶領下,由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舒易來教授主導合作完成。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新的基因療法對由OTOF (otoferlin)基因DFNB9突變引起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常染色體隱性耳聾患者有效。該研究於2022年12月首次對患者進行治療,是迄今為止接受治療患者最多、追蹤時間最長的第一次人體臨床試驗,使用基因療法治療這種疾病。
「如果兒童聽不到,他們的大腦可能會在沒有乾預的情況下發育異常,這項研究的結果真的很了不起。我們看到孩子們的聽力能力每週都在顯著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也在恢復。”
聽力損失影響全球超過15億人,其中先天性耳聾約佔2,600萬人。在兒童聽力損失中,超過60%是由遺傳原因造成的。例如,DFNB9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由OTOF基因突變和無法產生正常功能的otoferlin蛋白引起,而otoferlin蛋白是將聲音訊號從耳朵傳遞到大腦所必需的。目前還沒有fda批准的藥物可以幫助遺傳性耳聾,這為基因療法等新解決方案打開了大門。
為了測試這種新的治療方法,研究人員在復旦大學眼科醫院對6名患有DFNB9的兒童進行了為期26週的觀察。他們利用一種攜帶人類OTOF基因的腺相關病毒(AAV),透過一種特殊的外科手術程序,小心地將該基因引入患者的內耳。使用不同劑量的單次注射病毒載體。
研究中的所有六名兒童都有完全耳聾,平均聽覺腦幹反應(ABR)閾值超過95分貝。26週後,5名兒童表現出聽力恢復,在ABR測試中顯示出40-57分貝的下降,語言感知的顯著改善,以及進行正常對話的能力的恢復。總體而言,未觀察到劑量限制性毒性。在對患者的追蹤中,觀察到48例不良事件,其中絕大多數(96%)為低級別,其餘為短暫性,無長期影響。
試驗結果也將於2月3日在耳鼻喉科研究協會年會上發表。
這項研究為基因療法治療DFNB9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它們治療其他形式遺傳性聽力損失的潛力提供了證據。此外,此結果有助於了解AAV插入人內耳的安全性。在aav的使用方面,攜帶兩個OTOF基因片段的雙aav載體的成功是值得注意的。一般來說,AAV有一個基因大小的限制,所以對於像OTOF這樣超過這個限制的基因,雙病毒載體的成就為AAV與其他大基因的使用打開了大門,這些大基因對於載體來說通常太大了。
「我們是第一個啟動OTOF基因療法臨床試驗的公司。令人興奮的是,我們的團隊將DFNB9動物模型的基礎研究工作轉化為DFNB9兒童的聽力恢復,我對我們未來在其他形式的遺傳性聽力損失方面的工作感到非常興奮,這將為更多的患者帶來治療。」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復旦大學眼科和耳鼻喉科醫院的舒易來博士說。
研究人員計劃將試驗擴大到更大的樣本量,並在更長的時間內追蹤他們的結果。
「自從60年前人工耳蝸被發明以來,耳聾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這是一個巨大的里程碑,象徵著與各種類型的聽力損失作鬥爭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