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研究顛覆「衛生假說」:骯髒環境沒有讓抗體反應改變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有一種觀點認為,一定程度的微生物接觸可能會降低我們患過敏症的風險,這種觀點被稱為”衛生假說”。現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科學免疫學》(Science Immunology)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對這一假說提出了質疑,文章顯示,與”乾淨”的實驗室小鼠相比,從出生起就暴露於高傳染性環境中的小鼠產生過敏免疫反應的能力相同,甚至更強。
微生物如何預防過敏一直是近來備受關注的議題。研究表明,某些感染可能會減少針對過敏原的發炎抗體的產生,並改變參與過敏的T 細胞的行為。也有人認為,我們腸道中的有益細菌可能能夠關閉身體其他部位的發炎。
現在,研究人員將”骯髒的”野生小鼠的過敏性免疫反應與典型的清潔實驗室小鼠的過敏性免疫反應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幾乎沒有證據顯示抗體反應發生了改變,或是T細胞的功能發生了有意義的變化。良好腸道細菌誘發的抗發炎反應似乎也無法關閉過敏性免疫反應。相反,野生小鼠在接觸過敏原時會出現強烈的病理性發炎跡象和過敏反應。
“這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但也表明,這並不像’骯髒的生活方式會阻止過敏,而清潔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引發過敏’這麼簡單。”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微生物學、腫瘤和細胞生物學系副教授喬納森-科凱特(Jonathan Coquet)說:「可能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情況下,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這也許不是普遍規律。 “
野生小鼠在基因上與清潔的實驗室小鼠完全相同,但在半自然條件下飼養,從出生起就暴露在豐富的微生物環境中。喬納森-科凱特說:”野生小鼠的免疫系統更能代表人類的免疫系統,因此我們希望它們能讓我們更接近微生物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真相。”
這些發現有助於我們全面了解過敏是如何產生的,並可能具有臨床意義。在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最近嘗試使用實驗性感染來治療發炎性疾病患者。例如,有人提出用蠕蟲感染人或進行糞便移植,以此來防治發炎性疾病。透過剖腹產分娩的新生兒接受了母體糞便移植和細菌補充,目的是促進嬰兒腸道中的好細菌,並促進嬰兒未來的健康。
“這一研究領域可以為了解如何利用感染和微生物促進健康提供重要見解,但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微生物學、腫瘤和細胞生物學系副教授蘇珊娜-尼倫(Susanne Nylén)說:”我們的研究提醒人們,普遍、廣泛地接觸微生物可能不會產生我們所希望的明顯有益效果。”
編譯自/ 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