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太空望遠鏡揭示關鍵恆星形成區N79的細節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揭示了LMC 中一個關鍵恆星形成區N79 的內部運作,展示了它與銀河系相比在效率和化學方面的獨特性。這張來自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圖像顯示的是大麥哲倫雲(LMC)中的一個H II 區域,它是我們銀河系的一個衛星星系。這個星雲被稱為N79,是一個被電離的星際原子氫區域,由韋伯的中紅外線儀器(MIRI)拍攝。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捕捉到了位於大麥哲倫星雲中一個充滿活力的恆星形成區–N79的圖像,凸顯了它作為年輕版狼蛛星雲的潛力。這次觀測透過中紅外光揭示了該區域發光的氣體和塵埃,為了解早期宇宙的恆星形成過程和化學成分提供了寶貴的資訊。圖片來源:ESA/Webb、NASA & CSA、O. Nayak、M. Meixner
N79是一個巨大的恆星形成複合體,位於一般未被探索的LMC西南區域,跨度約1630光年。N79通常被認為是年輕版的30 Doradus(又稱塔蘭圖拉星雲),後者是韋伯最近的另一個目標。研究表明,在過去的50 萬年裡,N79 的恆星形成效率比30 Doradus高出2 倍。
這張特別的圖像以三個巨型分子雲團中的一個為中心,被稱為N79 South(簡稱S1)。圍繞著這個明亮物體的明顯”星芒”圖案是一系列衍射尖峰。所有像韋伯望遠鏡這樣使用鏡面收集光線的望遠鏡,都會因為望遠鏡的設計而產生這種人工痕跡。
在韋伯望遠鏡中,由於韋伯望遠鏡的18 個主鏡部分呈現六角形對稱,因此出現了六個最大的繞射尖峰。只有在非常明亮、緊湊的天體周圍才會出現這樣的圖案,因為所有的光線都來自同一個地方。大多數星系,即使在我們眼中看起來非常小,也比單顆恆星更暗、更分散,因此不會出現這種圖案。
在中紅外線成像儀捕捉到的較長的光波長下,韋伯拍攝的N79 星展現了該區域發光的氣體和塵埃。這是因為中紅外光能夠揭示雲層深處的情況(而較短波長的光會被星雲中的塵粒吸收或散射)。一些仍然嵌入的原恆星也出現在這個區域。
天文學家之所以對這樣的恆星形成區域感興趣,是因為它們的化學成分與宇宙只有幾十億年歷史、恆星形成達到頂峰時觀測到的巨大恆星形成區域的化學成分相似。銀河系中的恆星形成區並沒有像N79那樣以如此迅猛的速度產生恆星,它們的化學成分也不盡相同。韋伯望遠鏡現在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機會,將對N79 星區恆星形成的觀測結果與望遠鏡對宇宙早期遙遠星系的深入觀測結果進行對比。
這些對N79的觀測是韋伯計畫的一部分,該計畫正在研究形成中恆星的周星盤和包層在不同質量範圍和不同演化階段的演化情況。韋伯的靈敏度將使科學家能夠首次探測到質量與太陽相近的恆星周圍的行星形成塵埃盤,這些恆星位於LMC 的距離上。
影像包括藍色的7.7 微米光、青色的10 微米光、黃色的15 微米光和紅色的21 微米光(分別為770W、1000W、1500W 和2100W 濾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