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可幫助腦中風後運動性失語症恢復語言能力
一項研究發現,六週的針灸治療能明顯改善中風後語言障礙患者的語言功能、生活品質和神經損傷。由於六個月後仍能看到改善,針灸可能是一種幫助中風患者恢復語音的安全有效的輔助療法。
在中風後的急性期,約有三分之一的倖存者會出現中風後運動性失語,即無法說話或組織言語的肌肉運動,61%的倖存者在一年後仍會受到影響。語言和溝通能力的中斷會對生活品質產生負面影響。
腦中風後運動性失語症的第一線復健治療是行為語言治療。在中國,針灸經常被推薦為腦中風後失語症的補充和替代療法。中國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教學醫院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新研究,調查針灸對中風後運動性失語症患者的語言功能、生活品質和神經功能損傷的影響。
研究人員招募了252 名首次缺血性中風後被診斷為失語症的患者(78.6% 為男性),他們的年齡在45 歲到75 歲之間。根據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症檢查(BDAE),符合條件的參與者是那些失語症持續時間在15到90天之間、失語症嚴重程度在0到3分之間的人。參與者被隨機分配接受人工針灸或”假”針灸(使用非經絡穴位和淺針刺入)。
兩組患者均在連續六週內接受了30 次治療,每週5 次,每次30 分鐘,同時進行語言訓練和常規治療。徒手針灸遵循標準的”行氣開竅”方案和”德氣感”誘導。中醫理論認為,”德感”是針灸治療成功的關鍵。”德感”是指針刺某些穴位時,病人的主觀感覺和身體的客觀反應,以及針灸師的感覺。
主要結果是西方失語症測驗的失語商數(AQ)和第六週的中文功能性溝通檔案(CFCP)得分。AQ是衡量失語症表現的一個敏感、有效和可靠的指標,得分越低(範圍:0-100)表示語言功能受損越嚴重。CFCP測量的是國語功能性溝通能力,分數越高(範圍:0至250分)表示能力越強。次要結果包括評估參與者的中風生活品質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人工針灸組在第六週的平均AQ 得分為69.66,比基線平均提高了29.60 分,假針灸組為61.68,平均提高了17.88 分。與假針灸組相比,手法針灸組的AQ 得分提高了7.99 分,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第六週時,手法針灸組和假針灸組的CFCP 平均得分分別為167.60 分和144.08 分,分別比基線提高了72.68 分和50.52 分。在六個月的追蹤結束時,手法針灸組的AQ 和CFCP 分數也有顯著改善。
與假針灸相比,在失語症發生後六個月的追蹤中,手法針灸在語言功能、生活品質和神經功能損傷方面也有顯著且持續的改善。徒手針灸組和假針灸組分別出現了三種與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但都是一過性的,並不嚴重。
據研究人員所知,他們的研究是第一個長期追蹤的隨機對照試驗,旨在評估針灸對中風後運動性失語症患者的療效。考慮到針灸改善語言障礙效果的原因,他們得出結論認為,30 次治療提供了”足夠的針灸劑量”,並將其效果歸功於嚴格遵守標準治療方案。
“研究結果證實,中風後運動性失語症是受針灸治療影響的主要病症,這表明針灸可作為中風後運動性失語症患者的輔助治療手段,”研究人員說。”此外,臨床效果和安全性結果為決策者、臨床醫生和患者提供了針灸治療中風後失語症的證據”。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路版》(JAMA Network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