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中子星環繞著「不應該存在」的神秘天體運行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中子星,它圍繞著一個神秘的天體運行,從各方面來看,這個天體都不應該存在。這個天體在光線下似乎看不見,而且太小,不可能是黑洞,因此無法解釋。
藝術家眼中的神秘雙星系統MPIfR; Daniëlle Futselaar (artsource.nl)
天文學家利用南非的MeerKAT 射電望遠鏡,在哥倫布星座一個名為NGC 1851 的球狀星團中發現了一顆脈衝星,從而揭開了這個謎團。脈衝星是一種具有強烈磁場的中子星,它產生的無線電波像燈塔的光束一樣向四周掃射。當這些電波錐剛好面向地球時,我們就會看到它們規律地跳動,脈衝星也因此而得名。
天文學家利用南非的MeerKAT 射電望遠鏡,在哥倫布星座一個名為NGC 1851 的球狀星團中發現了一顆脈衝星,從而揭開了這個謎團。脈衝星是一種具有強烈磁場的中子星,它產生的無線電波像燈塔的光束一樣向四周掃射。當這些電波錐剛好面向地球時,我們就會看到它們規律地跳動,脈衝星也因此而得名。
由於這些訊號是如此穩定和可預測,天文學家可以研究它們的時間,並計算出有關其周圍環境的驚人資訊量。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發現這顆脈衝星與另一個天體一起運行–這時事情開始變得詭異起來。
“當我們查看NGC 1851的哈伯圖像時,我們在那個位置上什麼也沒看到,”該研究的合著者Prajwal Voraganti Padmanabh說。”因此,與脈衝星在軌道上運行的天體不是一顆正常的恆星,而是一顆坍縮恆星的密度極高的殘餘物。”
眾所周知,這些坍縮的恆星殘骸有兩種形式:要不是另一顆中子星,就是一個黑洞。但有一個問題–這個天體被發現質量太大,不可能是一顆中子星,但質量不夠大,不可能是一個黑洞。
根據模型,中子星總是小於大約兩個太陽質量,而黑洞永遠不會輕於大約五個太陽質量。對宇宙的觀測也證明了這一點–緊湊的天體總是屬於其中一類。總之,直到現在。新發現的這個天體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2.1 到2.7 倍,完全符合既定的”質量差距”。這意味著,它可能是已知最重的中子星,也可能是已知最輕的黑洞–或許,完全是另一種東西。
這項研究的合著者保羅-弗萊雷(Paulo Freire)說:「不管這個天體是什麼,這都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如果它是一個黑洞,這將是已知的第一個脈衝星/黑洞系統,幾十年來這一直是脈衝星天文學的聖杯。如果它是一顆中子星,這將對我們理解物質在這種驚人密度下的未知狀態產生根本性影響。”
研究人員提出,這個奇怪的系統實際上是由之前的兩個雙星系統形成的。其中一個包含兩顆中子星,它們在相撞後合併成一個小於平均值的黑洞。而另一個系統則包含一顆中子星,它與另一顆恆星的軌道很近,前者從後者身上汲取物質。這個過程在宇宙中很常見,它將角動量傳遞給中子星,使其變成一顆快速旋轉的脈衝星。另一顆恆星則變成了被稱為白矮星的死殼。
最終,黑洞闖入了雙星系統,三個天體的複雜運動導致白矮星被拋出。這就形成了今天看到的脈衝星/黑洞系統。
這並不是質量間隙中發現的第一個天體。2019 年,重力波探測器捕捉了一個23 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吞食2.6 個太陽質量物體的訊號。由於這是在天體被摧毀後才發現的,我們只能從中了解這麼多。值得慶幸的是,NGC 1851 有一個活著的黑洞,我們可以繼續研究它。
這項研究的合著者阿魯尼瑪-杜塔(Arunima Dutta)說:「我們對這個系統的研究還沒結束。揭開伴星的真實面目將是我們了解中子星、黑洞以及黑洞質量間隙中可能潛藏的其他東西的轉折點!”
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下面的影片展示了該系統的建議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