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贏不是贏英偉達和ChatGPT還能壟斷AI多久?
鐵王座上,永遠有新王取代舊王。2023年的AI熱潮裡,領銜的是兩大毋庸置疑的贏家:造GPU、卡所有人脖子的英偉達,和ChatGPT的製造者OpenAI。不過,主宰生成式AI的競賽才剛開始。歷史上有許多先行者被超越的例子。前有先於Google開發搜尋引擎的AltaVista,後有賣手機一度可連地球好幾圈的諾基亞,但他們的名字都已經消弭在商業史的洪流裡。同樣,英偉達和OpenAI的領先優勢,又能持續多久?
GPU的替代品正在出現
在人工智慧的淘金熱中,最初的贏家是晶片製造商和雲端服務供應商等基礎設施供應商,遙遙領先的就是AI總龍頭英偉達,這是一個贏者幾乎通吃的市場。
根據東方財富證券總結的數據,截至2022年Q4,憑藉強大的CUDA生態,英偉達在GPU市場的佔有率高達84%,遠超同業。
不過,德銀分析師指出,GPU的替代品正在出現,首當其衝的即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專用集成電路),這是一種根據確定的演算法設計製造的專用電路,為類似AI訓練這樣的工作負載量身訂做。各大雲廠商正積極開發ASIC,以減少對英偉達的依賴。
ASIC中最著名的就是Google的TPU,據稱其能源效率是同類GPU的兩到三倍;亞馬遜的AWS也開發出了Trainium和Inferentia晶片,據稱後者每瓦特性能可提高50%。
今年5月,Meta發布了第一代Meta訓練與推理加速器(MTIA)。去年11月,微軟推出了自己客製設計的晶片Maia AI Accelerator。從今年年初開始上線的Maia和與之相當的CPU完善了微軟從晶片到軟體和冷卻系統的基礎設施。
雖然德銀也承認,將英偉達從王座上趕下來並非易事,尤其是因為它不僅擁有晶片和資料中心,而且還掌控著CUDA生態系統,把自己的產品牢牢嵌入其中。但在資料中心交換器市場,英偉達已經開始面臨更難纏的對手,而小型LLM的興起正推動邊緣運算的崛起,對以GPU驅動的資料中心需求因此可能會出現下滑:
競爭對手正在進入市場。英偉達是「交換」領域的領導者,這種技術使資料中心的GPU和CPU能夠相互通訊。不過其高頻寬、低延遲的Infiniband交換機面臨著來自博通和Marvell提供的乙太網路交換器的競爭,後者似乎在規模上工作效率更高。
小型LLM的興起,可能會讓推理階段的人工智慧處理越來越多地在智慧型手機、汽車和其他設備的「邊緣」處理,從而消除了路由到堆滿英偉達晶片的資料中心的需要。
ChatGPT的統治地位有多穩固?
除了在硬體上佔據壟斷地位的英偉達,AI領域另一龍頭就是在軟體實力上絕對領先的OpenAI。
身為本輪生成式AI熱潮的領導者,OpenAI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基本上就是生成式人工智慧的代名詞。
從流量來看,根據Similarweb數據,ChatGPT每月的訪問量約為16億,是最大競爭對手Anthropic旗下Claude的70倍,是GoogleBard的四倍多。
然而,德銀指出,OpenAI目前有三大問題:
第一,去年的宮鬥事件揭露了OpenAI倫理認同核心中不可調和的緊張關係。用一句話來說──權力越大,責任越大。OpenAI如今是資本和技術的提供者,而不是那些主宰OpenAI 1.0版董事會的「有效利他主義者」的更高理想。第二,似乎鞏固了微軟作為矽谷人工智慧權力掮客的地位。據報道,去年這個時候,OpenAI從微軟那裡獲得了100億美元的投資,現在該公司已經不可逆轉地欠下了微軟的債務。微軟不僅能從OpenAI的發展中受益,同時還在憑藉這種優勢發展自己的人工智慧,降低對OpenAI的依賴。其中包括將365 Copilot捆綁到旗下產品中。第三,OpenAI的宮鬥事件動搖了客戶和監管機構對ChatGPT的關注,使得競爭對手的替代品看起來比以前更有吸引力。它也給監管機構施加了壓力,要求他們三思而後行,不要讓一家治理架構非常規的小公司在一項關鍵技術上取得足以動搖人類命運的進步。對微軟或Google來說,大到不能倒是一回事,而對一家明星新創公司來說則完全是另一回事。隨後可能會出現更嚴格的監管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