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小的星塵樣本揭開了”荒野2號”(Wild 2)彗星的真面目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星塵”(Stardust)任務帶回了第一批已知彗星的樣本,在該任務返回地球的18 年後,這個冰冷天體的真實面目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星塵”從”荒野2號”(Wild 2)彗星上採集到了一些物質,這顆彗星很可能是在海王星之外形成的,目前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繞太陽運行。
左圖:荒野2號彗核的長曝光和短曝光合成影像,顯示表面特徵和噴流活動。右圖不同影像的特寫,顯示其尖峰、凹陷和山脊。圖片來源:地球化學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物理學副教授瑞安-奧格利奧爾(Ryan Ogliore)說,最近在《地球化學》(Geochemistry)雜誌上對這些微觀樣本進行的分析揭示了彗星起源和歷史的驚人真相。
在1999年發射”星塵”號時,許多科學家預計彗星的岩石物質將主要是構建太陽系的原始塵埃–“星塵”就是這次任務的名稱。
但實際樣本告訴我們一個不同的故事: 荒野2號包含了太陽系歷史早期不同事件形成的各種塵埃。對奧格利奧爾來說,發現其含有”本地”事件的記錄是令人興奮的。他說:”這顆彗星見證了將太陽系塑造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的各種事件。”
這顆彗星幾乎整個生命週期都保存在太空的冷庫中,避免了小行星樣本中出現的熱量和水分的改變。
「荒野2號彗星含有我們在隕石中從未見過的成分,例如不尋常的碳-鐵組合,以及構成最常見類型隕石的火成球體的前體,」麥克唐納太空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奧格利奧爾說。”所有這些物質都被精美地保存在其中。”
經過近二十年的時間,科學家似乎已經有足夠的時間來分析星塵號任務返回的微不足道的物質:重量甚至不到一毫克(大約一粒沙子)。然而,這些物質分佈在比薩大小的收集器上的成千上萬個微小顆粒中。奧格利奧爾說:”幾乎每一個顆粒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一個不同的故事。提取和分析這些顆粒是一個耗時的過程。但科學回報是巨大的。”
Wild 2 的微粒大部分仍未被研究,肯定會有更多的驚喜。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使用任務發射時還不存在的新技術來研究這些樣本。
奧格利奧爾說:”星塵樣本是來自不到兩英里寬的天體的微小顆粒,卻包含了數十億英里深的過去的記錄。經過18年對這顆彗星的研究,我們對太陽系充滿活力的形成年代有了更好的認識。”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