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屬於過去的思想:”認知化石”如何揭示古代心理學
歷史上沒有兩個文明的思維模式是完全相同的。一個社會在任何特定歷史時期的思維方式都能為歷史學家提供有價值的見解,揭示心理變化的重要指標,如社會信任度或開放性的變化。
現代計算技術正在改變歷史研究,透過分析文化人工製品來揭示社會心態和心理趨勢。然而,這些方法主要以當代內容為驗證對象,在準確反映歷史社會的不同階層方面面臨挑戰。嬰兒臉孔和歷史藝術品中的稚氣。圖片來源: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Baumard et al.
最近發表在《認知科學趨勢》(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強調了文本挖掘、面部識別演算法和旋律提取軟體等當代計算技術如何促進對繪畫、文學和時尚等文化藝術品的廣泛分析。這些方法是提取蘊藏在這些文化表現形式中的心理訊息的關鍵。
“對已經去世幾十年或幾個世紀的人發放問卷或進行實驗顯然是不可能的,”巴黎科學與文學(PSL)大學的尼古拉斯-鮑馬爾(Nicholas Baumard)寫道。”這些新穎的方法,再加上數位化文化資料集的日益普及,提高了我們對各種文獻和歷史時期的若干心理維度進行定性和量化的能力”。
認知科學家可以根據過去人們對特定類型媒體的消費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得出結論。例如,隨著時間的推移,悲傷音樂消費的變化可以解釋一種文化在移情方面的長期趨勢。我們也可以根據可愛的嬰兒畫像隨著時間推移的受歡迎程度來了解一個文明的育兒趨勢。此外,老一輩統治者的肖像也可以揭示,在政治領袖身上,權力還是信任更為重要。
作者寫道:”在2023年,很難想像查理三世會像亨利八世那樣擺出注重身體統治力的姿勢。人們希望查理三世表現出同情和值得信賴的一面。因此,查理三世的肖像和亨利八世的肖像間接地告訴了我們他們的臣民認為可以接受的統治和專製程度。”
由於採用了新的計算方法,我們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規模地研究這些文化人工製品。評論指出,文本探勘已被用於量化歷史文獻的個性特徵,人臉檢測演算法已被用於確定藝術作品中的情感表達,旋律提取已被用於根據錄音或書面樂譜衡量音樂的情感影響。
不過,作者指出,由於計算方法大多是在分析現代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驗證的,因此可能需要進一步發展才能對過去的內容做出可靠的結論。此外,許多流傳至今的文化藝術品都是為社會上層人士準備的。這意味著,由此得出的心理數據可能並不適用於特定時代的大多數居民。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