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矽谷公司裁員不斷科技類人才紛紛湧入非科技類企業
在經歷矽谷各大科技公司大規模裁員的一年後,科技業從業人員紛紛放棄高成長的股票和耳熟能詳的就業前景,轉而尋求更穩定的工作。根據科技業招募平台Karat關於2023年的統計數據,非科技類企業公司每敲定10個符合條件的求職者就有9個成功入職,而以成長為重點的大型科技公司招募成功率僅為三分之二。
近年來這一差距有所擴大。相較之下,2020年快速成長的科技公司往往能吸引更多符合資格的求職者。但目前經濟情勢波動和科技類職位在各行各業的普及已經改變了原有局面。
Karat總裁兼聯合創始人傑夫·斯佩克特(Jeff Spector)表示:“就像投資者紛紛避險一樣,求職者也有同樣的考慮。”“求職者為了安全會權衡發展前景。”
考慮到長期上行的利率、整體生活成本的急劇上升和科技類企業開展的大規模裁員,這種轉向更為安全崗位的做法自然是有道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因素打破了矽谷和西雅圖等科技中心所塑造的願景,原本科技業的人才不僅可以就此起家,還可以在不跳槽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事業。「戰無不勝的遮羞布被揭開了,」斯佩克特說。
Layoffs.fyi關於科技業裁員情況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就有584家科技公司裁員。雖然一年來這數字有所下降,但遠高於2022年。Google、Meta、微軟、亞馬遜、Salesforce等科技公司都裁員6%至13%,社群媒體X甚至有一半的公司員工失去工作。
上週,Google宣布新一輪針對工程和硬體團隊的裁員;亞馬遜裁減了旗下Twitch、Prime Video和米高梅工作室的員工;社群媒體公司Discord也宣布裁員17%。
更關心到手的錢
讓人們認為幻想破滅的不只是數字。來自大科技公司的員工在Reddit上寫道:「老實說,我更關心到手的錢和升職狀況,而不是現在所做的工作…我覺得換公司是獲得想要東西的更好途徑,而不是盯著一個可能會也可能不會的升職。”
科技業招聘平台Dice發布的《2023年科技業情緒報告》顯示,60%的科技工作者有意向在2024年離職,比例高於前一年的52%。這為非科技類企業吸引科技人才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競爭機會。
非科技類企業正在吸引科技人才,承諾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優先考慮發放更多現金,而不是短期內可能無法保值的股權。此外,這些企業的辦公室並不限於科技中心,也使得員工能生活在性價比更高的城市,還能減少通勤時間。
世邦魏理仕(CBRE)發布的一份報告稱,非科技類企業已經獲得約60%的科技人才,而且自2022年以來,他們就沒有開展過大規模裁員。相較之下,在美國企業裁掉的70萬人中,科技類公司就佔了近三分之一。
Dice執行長阿特·澤勒(Art Zeile)表示,航空航太、服務諮詢、醫療保健、金融服務和教育業對科技工作者的需求最大。澤勒說,擁有較大科技分公司的非科技類企業可以讓科技工作者找到比科技類企業更好的崗位,有更穩定的工作環境,還能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
儘管人們正在遠離大型科技公司,但高成長性公司往往能提供一些非科技企業歷來欠缺的東西,例如靈活的遠距辦公、科技競技精神或創新文化。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中,儘管非科技類企業有穩定的好處,但考慮到頂尖科技人才的習慣,非科技類企業也需要有所調整和適應,這樣才能確保長期獲益。
斯佩克特說,不那麼注重創新也有好處,意味著科技工作者可以看到更多專案成為現實。「有很多遙不可及的項目,很多實驗性項目,」斯佩克特談到大型科技企業時說。他說,在大型科技公司之外的美國企業中,“更多付諸努力是為了確保項目得以完成。”
科技類崗位的成長
澤勒也表示,最近裁員導致大型科技公司20年來塑造的成長態勢出現了中斷。因此,「穩定的概念在當下討論中佔據了更大比重,」他說。
Karat總裁史佩克特也注意到,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印度等地開展更多的跨國業務,許多科技類企業也開始在美國本地招募能全職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他說,根據產業既往發展狀況,這有點像是角色互換。史佩克特說:「每家企業都開始打入其他領域。」他補充說,隨著地域層面的薪資差距不斷縮小,科技人才市場的競爭會變得更加激烈。
澤勒說,隨著人工智慧在各種職位上越來越重要,更多求職者開始確保他們擁有合適的技能,從而在當前和未來的就業市場上競爭。GitHub發布的2023年度Octoverse開源狀態報告顯示,平台上92%的開發人員正在使用或試用人工智慧程式設計工具。這只是人工智慧滲透到科技工作者思維的一個例子。
不管是否使用人工智慧,目前的求職情況表明,科技工作者正在重新定義何為成功的專業技術人士。之前他們認為,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工作就是在科技業取得了成功,現在他們拋棄了這種界定。
但斯佩克特說,「記憶總是短暫的。」他不能肯定這種趨勢是否會持續下去,目前來看,許多科技工作者有機會在做自己最擅長事情的同時獲得更多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