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研究專家林雪萍:「供應鏈保衛戰」正進入關鍵窗口期
誰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有外國學者稱,中國的光電和液晶電視產業坐享美國基礎創新結果,卻沒有將製造機會留在北美。
到底是誰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
林雪萍:美國不是不想把光電或液晶電視這樣的產業留在本土,而是做不到。以光電產業為例,光電最早是美國應用在航太器上的,經歷了德國的政府補貼和日本的屋頂應用,才度過了光電產業的幼稚期。第四棒交到了中國手裡,中國投入了大量資本,在電站、光伏組件、電池片、加工設備等環節形成了複雜的供應鏈,才逐漸形成大規模製造,最終實現光伏的商業化。
從實驗室裡面的技術到真正商業化,其實有一個巨大的鴻溝。在許多產業領域裡,美國企業家即使有填充鴻溝的意願,但美國製造業的結構也無法支撐,很難快速實現對新興產業的產業化。長久以來,新興產業的爬坡效率,或是成熟產業的迭代效率,這條路並非美國所擅長。因此,美國這樣的產業不是說被搶走了,而是自己本身就留不住。
與其說有人搶了美國人的工作,不如說是美國華爾街主動設計的結果——重視資本市場效率的華爾街認為,笨重的廠房、數量眾多的工人會拖累利潤率,極力鼓吹脫離製造的輕資產運營。1970年代開始,跨國公司成為急先鋒,紛紛剝離代表重資產的工廠,此後製造和設計分離。這是一個主動設計的過程,是美國自己選擇產業結構的結果,而不是說誰去搶了美國人的工作。
事實上,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也認為日本、韓國搶了自己的工作。日本汽車在美國經歷了非常激烈的抵制,美國人將日本豐田車開到街頭,當眾砸掉並燒毀。現在,美國政治家用了時空錯置的手法,把過去的電視畫面強行插到今天的直播環節裡,讓外界感覺好像是中國人搶了美國人的工作。這是一個人造的歷史錯覺。
環球時報:美國拜登政府透過《晶片與科學法》等一系列手段,試圖在多個領域切斷向中國科技公司提供產品的供應鏈。中國該如何應對?
林雪萍:晶片原來從設計到製造都是一體化,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晶片設計和製造開始分離,例如高通只做晶片設計,把製造交給台積電這樣的公司,促進了晶片產業大繁榮。現在,一塊晶片從架構設計開始,到原料、製造、封裝測試,需要在美國、日本、德國、馬來西亞、中國之間反覆穿梭,環球旅行5萬公里。而美國對於已經形成的全球分工進行破壞,希望把更多的晶片製造留在本土,我認為這是美國的一種“應激反應”,甚至是一種“過度反應”。
美國所說的“空心化”,其實就是低技術製造業的流失,導致高端製造和低技術製造之間的銜接出現問題。創新產品推到市場的前期,需要大量的供應鏈配合。類似電路板、金屬結構件這樣的產業也要高速運轉,才能真正實現研發工程師的意圖。低技術製造的缺位,會影響創新的速度。但反過來看,美國本身並不缺乏高端製造,生物醫藥、航空航太、高端儀器等領域的製造能力一直都很強,晶片製造能力在全球也能佔12%。美國現在的做法,其實破壞了晶片已經建立的穩定秩序,堵塞了自由流動管道。
但我認為,美國的「再工業化」野心,並不是中國需要去應對的最棘手的難題。我們真正的對手是美國培養的「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這既有墨西哥、加拿大的發展,還有以價值為主的供應鏈圍籬。而大量在印度、墨西哥、越南新生長起來的平行供應鏈,則是需要更加註意的。
印度手機製造業發展很快
環球時報:印度對中國供應鏈的威脅主要體現在什麼方面?
林雪萍:觀察不同國家和地區對中國供應鏈的替代,並非容易的事。但整體而言,印度對中國威脅最大。一方面,印度人口規模龐大,意味著它有一個很可觀的單一市場。印度的汽車,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中美的第三大市場。這是其他國家,例如像1億人口的越南、1.3億人口的墨西哥等所不具備的市場條件。
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對於製造的野心,也一步一步地落地生根。最近兩年,印度成長最快的其實就是手機製造業。2018年印度還是智慧型手機進口國,進口額超過20億美元。而在2022年,印度手機出口總額超過了110億美元。
這個巨大的反轉,顯示了手機產業的成長,其實並不需要太長的周期。2014年印度手機只有19%是本土製造,2022年比例上升到98%,這顯示印度在手機這個全球化分工最為典型的產業取得非常大的突破,這背後蘋果的扶持作用非常明顯。
蘋果供應鏈的調整影響巨大
環球時報:在供應鏈大分流的時候,有人認為,蘋果公司沒有那麼重要。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說,蘋果如果離開,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林雪萍:蘋果是成功的造鏈者,「手把手」教會並培養了大批供應商,它就像千斤頂一樣把整個產業的製造能力頂上去。我們不能承受蘋果的離開之痛。好的品牌製造商會給上游供應鏈提出數不清的製造難題,蘋果的設計工程師也為中國電子製造供應鏈提出了無數難題。蘋果對功耗、美觀、通訊、速度等各種技術參數要求嚴苛。可以說,蘋果的每一代產品更新,就像河流沖刷河床一樣,不斷刷新製造極限,中國製造能力得益於此。
如果蘋果離開中國,看上去華為、小米等可以填充這種產能。但這種產能,只能是滿足中國市場份額,而無法參與蘋果產品在全球的市場。當然,蘋果在中國有25%的市場份額,目前並沒有全部離開中國的打算。
但蘋果確實在做很大的盤算,希望它的生產製造不要過度依賴中國,而印度是一個很好的替代品。這是一個巨大的博弈,未來這種博弈的局面,還是會持續下去。
環球時報:中國能否培養出類似蘋果這樣的造鏈者?
林雪萍:中國也有非常強大的鏈主企業。以汽車業的空氣懸吊系統為例,該系統可以大幅減少汽車顛簸,以前是60萬元甚至是80萬元人民幣以上豪車的標配。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空氣懸吊的供應商基本上都被德國大陸集團這樣的企業所壟斷。然而,電動車新勢力「蔚小理」(蔚來、小鵬、理想汽車)的崛起,改變了這個局面。這些新生力量一開始就進入了汽車的高價值地帶,推出的車輛都在40萬元左右。以前只有在豪華車上才有的空氣懸吊系統,變成了國產車配置。圍繞著這個需求,汽車產業組成國產的供應鏈。浙江孔輝汽車科技成立僅5年,但它在中國空氣懸吊系統份額已佔40%。空氣懸吊系統也帶動關鍵的電磁閥產業,國產電磁閥廠商也順勢成長。
「蔚小理」的崛起,在更深的意義上提升了中國製造的能力,改變了中國汽車零件一直被鎖定在低端市場的格局。這些造鏈主提升供應鏈能力的貢獻,其實也被遠遠低估了。在汽車上下游供應商一層一層拉動下,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科技含量才大幅提升。電動車進入快速成長的窗口期,打得西方老牌汽車企業有點措手不及。這是一種鏈主再造供應鏈的力量,為中國企業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