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設備決定了我們處理欺騙性網路資訊的方式
智慧型手機與個人電腦。其中一種更傾向於用於”娛樂”,而另一種則偏好用於工作。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我們處理欺騙性網路資訊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用來查看資訊的設備。
智慧型手機使我們能夠存取與生活中許多領域相關的大量信息,從通訊、娛樂到工作。智慧型手機有別於個人電腦(PC),這不僅是由於螢幕尺寸、輸入模式和便攜性等明顯的物理差異,還因為它們的使用方式不同。
研究發現,個人電腦的大螢幕使內容更有視覺吸引力,讓使用者感覺到更強的控制感,進而促進更好的資訊處理。與此相反,對智慧型手機的研究表明,較小的螢幕需要觸控控制,如用手指滾動–使技術”個性化”,更貼近生活。在使用方面,個人電腦被認為比智慧型手機更不容易分心,因為推播通知和應用程式較少。此外,研究還發現,個人電腦通常更適合執行與工作和生產力相關的更重要、更複雜、更長的任務。
考慮到這些差異,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人們在智慧型手機和個人電腦上處理資訊的方式是否不同?
這項研究的合著者之一S. Shyam Sundar 說:”很多人表示,他們習慣性地使用手機來處理從娛樂到工作的一切事務,手機為他們提供了很好的服務,但習慣性使用手機會讓他們放鬆警戒。”
研究人員進行了兩項線上受試者間現場實驗,以比較智慧型手機和個人電腦的資訊處理能力。
研究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廖夢琪說:「通常,我們在進行研究時會盡量控制外在因素,但這次我們進行了現場實驗,因為我們想透過自然的方式,包括人們在日常使用中遇到的所有噪音和乾擾,來測試兩種不同設備在資訊處理上的差異。”
第一項研究從亞馬遜Mechanical Turk中隨機分配了116名參與者,讓他們使用手機或電腦查看來自可信來源的電子郵件、垃圾郵件和’刁鑽圖片’。一個例子是,一個牌子上似乎寫著”免費啤酒!”,但仔細一看,卻寫著”免費Wi-fi,冰啤酒!”。他們記錄了參與者查看資訊的時間,測量了他們對郵件和圖片中細節的回憶,並詢問他們根據郵件中的資訊採取行動的可能性有多大。
研究人員使用的”刁鑽圖片”之一廖夢琪和S. Shyam Sundar/賓州州立大學
在第二項研究中,241 名大學生被要求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個人電腦查看假新聞和釣魚郵件中的錯誤訊息。研究人員再次記錄了參與者查看材料的時間,以及他們是否點擊了釣魚郵件中的惡意連結。研究人員也向參與者提出了一些問題,以了解他們是如何處理這些材料並與之互動的,以及他們是否對呈現給他們的欺騙性內容感到懷疑。
“在我們的第一項研究中,除了手機用戶處理資訊的速度更快之外,我們並沒有發現兩種設備在資訊處理方面有什麼不同,」廖說。”在第二項研究中,我們更加關注欺騙性內容,並記錄了實際的行為測量,例如參與者是否點擊了惡意連結。在這方面,我們更有可能觀察到人們以淺層次的方式處理資訊所產生的有害影響,因為對於欺騙性內容,人們放鬆警惕、減少對錯誤訊息的懷疑所造成的後果可能相當危險。”
第二項研究的數據顯示,與使用個人電腦的使用者相比,智慧型手機使用者處理虛假內容的時間往往較少。手機用戶對新聞的關注度也低於電腦用戶。在對新聞可信度的感知上沒有明顯差異。關於網路釣魚郵件,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受試者與使用電腦的受試者相比,花在處理這些郵件的時間明顯較少。不過,在自我報告的關注度或對可疑電子郵件的懷疑程度方面,兩組使用者之間沒有差異。有趣的是,電腦用戶比手機用戶更容易點擊惡意電子郵件連結。
研究人员将智能手机的使用习惯作为调节因素。他们发现,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不太可能对网络钓鱼邮件产生怀疑,但当他们使用手机处理这些邮件时,这种倾向会被放大。习惯性使用对处理假新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研究人員說,這些結果可能是由於某些設備與特定類型的內容相關聯造成的,例如用智慧型手機看新聞和用電腦看郵件。
Sundar說:”[與]移動[手機]有關的立場似乎是,如果必須做更多的工作,比如從一個應用程序到另一個應用程序再到另一個應用程序,人們不太可能進一步追尋信息,而在個人電腦上閱讀電子郵件時,就像是處於工作模式,可能想要深入探討。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手機用戶會迅速分享錯誤訊息,而不願意先核實訊息,而電腦用戶則容易點擊不該點擊的連結。”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突出表明,無論使用什麼設備,都需要保持警惕。
廖說:”隨著互聯網上各種錯誤信息的出現,我們向用戶傳達這些風險變得越來越迫切。在個人電腦方面,不要因為方便而點擊新鏈接,因為這可能導致危險的結果。鑑於手機會讓人警覺性降低,在使用這些設備處理資訊時,或許可以放慢一點速度,多加小心。”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媒體與社會》(New Media & Society)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