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氏巨猿滅絕之謎揭開竟與「挑食」有關
人類的遠親——步氏巨猿滅絕的謎題解開了。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成果發布會獲悉,基於廣西22個洞穴中的證據,該所研究團隊與澳大利亞、美國等國的多個科研團隊合作,找到了步氏巨猿滅絕的原因:29.5萬—21.5萬年前環境變化,對攝食行為和食物偏好的執著導致步氏巨猿走向滅絕。相關研究成果線上發表於《自然》雜誌。
巨猿生活場景復原圖。Garcia/Joannes-Boyau繪製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步氏巨猿是地球上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靈長類動物,其直立身高可達3米,體重最大可達300公斤,曾成群結隊地漫步於中國南方的喀斯特地區。
自1935年首次發現並命名人類的這個「遠房親戚」以來,我們對步氏巨猿的了解十分有限。「迄今只有將近2000顆牙齒和4件不完整的下顎骨化石能夠證明它們曾經存在。至於導致其滅絕的原因,我們更是知之甚少。」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張穎奇坦言。
科研人員此次在廣西調查了數百個洞穴化石地點,並從中選取了22處進行樣本採集。其中,不僅包括11處產出步氏巨猿化石的地點,還包括11個時代較晚未產出步氏巨猿化石的地點。
崖壁洞穴調查和洞穴內發掘場景。張穎奇供圖
在此基礎上,科學研究人員利用6種測年技術研究了含化石堆積物和化石本身,總共獲得157個放射性定年結果。同時,科學研究人員將這些數據與孢粉、哺乳動物群以及牙齒穩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微磨痕等8個方面的分析結果相結合,為我們全方位展現了步氏巨猿滅絕的前因後果。
綜合分析結果表明,步氏巨猿滅絕於29.5萬—21.5萬年前,比人們之前的認識要早得多。而在230萬—70萬年前,它們在食物資源豐富且多樣的森林中盛極一時。
約70萬—60萬年前,由於季節性增強,環境開始變得更加多樣化,致使森林群落的結構開始改變。步氏巨猿的近親猩猩在生存條件改變時,不僅體型變得更小、更靈活,還改變了攝食行為和棲息地偏好,因此生存壓力較小。相反,步氏巨猿在其偏好的食物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仍然依賴缺乏營養的替代食物,使其食物的多樣性大為減少。儘管如此,它們的體型卻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笨重,攝食活動的地理範圍也大大減少。因此,其族群長期面臨生存壓力,且不斷萎縮,最終走向滅絕。
張穎奇表示,與猩猩這種生存策略更加靈活的識時務者相比,步氏巨猿稱得上是一個走到窮途末路的特立獨行者,正是這份固執和保守導致了它的滅亡。這項研究將為我們理解過去及至將來靈長類動物的生存韌性以及其它大型動物的命運提供新的起點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