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海洋化學:南極生態系的酸度倍增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最新研究表明,到2100 年,南極洲沿岸水域的酸度可能會增加一倍,嚴重影響南大洋的海洋生物。酸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排放,它威脅著包括鯨魚和企鵝在內的整個生態系統。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到2100年,南極洲沿岸水域的酸度可能會增加100%,從而危及海洋生物。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對緩解這項威脅至關重要。
根據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最新研究,到本世紀末,南極洲沿岸水域的酸度可能會增加一倍,威脅到鯨魚、企鵝和其他數百種棲息在南大洋的物種。
科學家預計,到2100 年,海洋上層650 英尺(200 公尺)–許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的酸度將比20 世紀90 年代增加100%以上。這篇論文發表在1月4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論文合著者、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北極與高山研究所(INSTAAR)臨時所長妮可-洛文杜斯基(Nicole Lovenduski)說:”這些發現對於我們了解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的未來演變至關重要。”
海洋酸化: 二氧化碳排放的後果
海洋吸收了全球近30%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抵禦氣候變遷方面發揮重要的緩衝作用。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洋中,海水的酸度也越來越高。論文的第一作者、INSTAAR的研究科學家卡拉-尼森(Cara Nissen)說:”人為二氧化碳排放是海洋酸化的核心原因。”
圖為翼足目動物的外殼在pH值較低的海水中逐漸溶解。當海洋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時,海水的化學成分就會改變。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南極洲周圍的南大洋尤其容易受到酸化的影響,部分原因是較冷的海水往往會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該地區的洋流也是造成海水相對酸性的原因之一。
模型預測與海洋保護區
尼森、洛文杜斯基和研究團隊利用電腦模型模擬了21 世紀南大洋海水的變化。他們發現,到2100 年,南大洋海水的酸性會越來越強,如果全球無法減少排放,情況將會非常嚴重。
「這不僅僅是海洋表層的問題。南大洋沿岸的整個水柱,甚至是底部,都可能經歷嚴重的酸化,」尼森說。
研究小組隨後對南極洲海洋保護區(MPAs)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調查。為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些區域限制捕魚等人類活動。目前,南大洋有兩個海洋保護區,涵蓋了該地區約12%的水域。科學家在過去幾年向國際理事會提議再指定三個海洋保護區,這將涵蓋南極海洋約60% 的水域。
研究小組的模型顯示,到本世紀末,已通過和提議的海洋保護區都將經歷嚴重的酸化。
例如,在最高排放情境下,即全球不採取任何減排措施,到2100年,羅斯海地區–南極洲北端附近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海水的平均酸度將比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增加104 %。在中間排放情境下,海水酸度仍將增加43%。
尼森說:”在這些沿岸水域,海洋酸化的嚴重程度令我驚訝。”
對食物網的影響
先前的研究表明,浮游植物(構成海洋食物網基礎的一類藻類)在海水酸度過高時生長速度會減慢或死亡。酸性水也會削弱海螺和海膽等生物的外殼。這些變化可能會破壞食物網,最終影響鯨魚和企鵝等頂級掠食者。
威德爾海是位於南極半島沿岸的三個擬建海洋保護區之一。尼森說,科學家認為威德爾海地區可以作為生物的氣候變遷保護區,主要是因為該地區的海冰覆蓋率是南極地區最高的。海冰可以阻擋海洋變暖,防止海水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降低酸化速度。此外,該地區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人類活動。
但模型顯示,隨著地球持續變暖,海冰將會融化,在中高排放情境下,威德爾海地區的酸化程度將與其他海洋保護區相同,但會稍微延後。
尼森說:”這一結果表明,將威德爾海地區建立為保護區應得到高度重視。作為一名通常研究開闊海洋的科學家,我傾向於認為南極沿岸地區是氣候信號到達全球深海的通道。這項研究提醒我,這些充滿活力的南極沿岸地區本身也能夠快速改變。”
未來之路: 減少排放
研究表明,世界只有在最低排放情境下,即社會迅速、積極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才能避免南大洋的嚴重海洋酸化。我們仍有時間選擇排放路徑,但時間不多了。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