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說「抽菸有害健康」的人,會被當成瘋子?
許多煙民知道吸煙有害健康卻對香煙欲罷不能,不吸煙者知道吸煙有害健康卻經常被迫吸二手煙,對於煙盒上那句耳熟能詳的“吸煙有害健康”,很多人是“望字興嘆”!其實,這句話並不是一開始就印在煙盒上的,它的誕生十分艱難和曲折,背後還隱藏著一段轟轟烈烈的公共衛生運動史。
1 早期的交鋒
考古發現表明,早在12000多年前,美洲人就開始使用菸草。新大陸發現後,煙草以雷霆之勢蔓延歐洲。1609年,英國殖民者約翰·羅爾夫抵達維吉尼亞州詹姆斯敦,成為第一個成功種植菸草(當時通常被稱為「棕金」)用於商業用途的定居者。至18世紀,煙草基本上已遍佈全球。
這幅1670 年的畫作描繪了被奴役的非洲人在殖民地煙草種植園的煙草棚裡工作的情景。(資料來源:Wikipedia)
進入20世紀,電器的普及讓美國菸草商有了更便利的傳播管道。他們開始聯合醫生進行廣告宣傳,告訴人們吸煙有益健康,甚至連嬰兒也被拿來做香煙廣告,向自己的媽媽推薦香煙。在這樣的傳播導向之下,很多人開始吸煙。
1942年一則鼓勵女性吸駱駝牌香菸的廣告(資料來源:Wikipedia)
就在同時也有人發現,肺癌患者越來越多。根據當時英國的統計局,在1922年到1947年這段時間,英國每年肺癌死亡人數激增,幾乎是過去的15倍。而且不只英國,其他地方也有相似的趨勢。
有些覺醒的人點燃了反煙的火苗。菸草商當然嗅到了不祥的氣息,為了應對危機,他們推出了過濾嘴香菸。
1931年,第一款自備棉絲過濾網的香菸在美國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誕生了。在宣傳上,菸草商借醫生的嘴巴宣傳了這樣一個觀念:過濾嘴可以過濾掉有害物質,讓吸煙者可以更享受吸煙。
過濾嘴香菸的組成部分:①香菸過濾嘴;②仿軟木尖紙;③捲菸紙;④菸草(資料來源:Wikipedia)
眼看著反煙呼聲越來越高,菸草商甚至成立了菸草工業研究委員會,並聯合一些專家,把肺癌激增的鍋甩給工業污染和遺傳。為了反擊,醫學界把病原體的概念擴展到「非生物病原體」上,有人認為,在大量流行病學證據並存時,即使找不到清晰的病因,也應將吸菸和肺癌看作是因果關係。
2 艱難的誕生:「吸煙有害健康」近二十年的拉扯
早在1949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多爾和他的導師布拉德福德·希爾就走訪了數千名確診或疑似肺癌的人,詢問他們的生活狀況,以期找到癌症的發病規律。後來,多爾發現吸菸的病人很多。多爾懷疑吸菸和肺癌有關聯。但還有很多人不相信。於是,多爾接著在劍橋等多地展開工作,收集了5,000多人的資料,進一步確定吸菸導致肺癌。
1951年,多爾在《英國醫學雜誌》發表了相關的研究結果,卻鮮有人呼應,大家的理由是:調查數據太少了,結果難以服人。接著多爾對3,4439位男性醫師進行了長時間的追蹤研究。到1956年,這些醫生中的一部分重度吸煙的人已經死於肺癌,而不吸煙的人則幾乎沒有這種情況。他們發表了「肺癌與其他死亡原因和抽煙的關係」的論文。對於英國醫師死亡率的第二份報告。之後多爾的調查繼續進行。(註:2001年,多爾和團隊做了最後的問卷調查,之後在距離他們第一篇報道文章50多年後的2004年, 他們發表了最後的文章。持續50年的研究結束了,此時的結果不再是吸菸和肺癌的關係,而是分析吸菸人的壽命問題。)
圖註: 這張表可以看出各種不同疾病和吸菸時長的關係(資料來源:論文截圖)
1958年,美國的科學家凱勒·哈蒙德和丹尼爾·霍恩則更直至要害地發表了一項觸目驚心且意義深遠的研究結果:吸煙有害健康。與多爾的研究相比,這項調查的調查數據上了一個台階——發動了約2萬名志願者,並對約20萬老年人進行了跟踪。大多數人都選擇相信這個結果。
1962年,迫於愈發高漲的控煙呼聲之壓力,美國政府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專門調查香菸與健康的關係。雖然委員會中的半數人都吸煙,但他們最終得出了「吸煙會引發肺癌」的結論,並且他們認為:香煙的過濾嘴並不能過濾掉香煙中的有害物質。因此,調查委員會向政府建議提出控煙措施。
1964年1月11日,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盧瑟·特里發布了1964年年度報告,他在報告上總結了委員會的研究,這些研究多達7000多項,並首次公開認定吸煙會導致肺癌。為了降低對經濟的影響,他們選擇在一個週六召開發表會。
但是,這場發表會仍然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被稱為「控煙運動的起點」。很快,吸煙的人數開始減少。只是沒多久,抽菸的人數又漲了上去。
這使得衛生部的官員們意識到,要想控煙,光靠一場發表會很難實現,還需要更多有效的控煙措施。到了1965年,美國法律明確規定必須在香菸包裝上寫上「吸菸危害健康」的提醒。
1967年,各電台和電視台被要求播放反對吸煙的公益廣告。1971年,則全面禁止了香菸廣告。
1964年1月11日,美國衛生局局長發表《吸菸與健康報告》(資料來源:Wikipedia)
3 後來居上的控煙:「吸菸有害健康」在中國
1897年,上海出現了第一根中國香煙,隨即迅速「風靡」。幸而很快,我國醫學界就有人意識到了香菸的危害。
早在1934年,我國科學家呂富華就在留學德國期間,用實驗證明了煙草焦油對家兔具有致癌性,並把相關文章《關於家兔塗佈煙草焦油致癌的研究》發表在德國《法蘭克福病理學》雜誌上。
1978年起,有「中國控煙之父」之稱的翁心植教授聯合其他多位醫學專家開始發表文章、成立組織,力勸大家遠離香菸。藉著當時全國科學大會的春風,翁教授也促成了《關於宣傳吸煙有害與控制吸煙的通知》,開啟了中國的控煙運動。
1991年,我國頒布相關法律,明確禁止未成年人吸煙,並要求捲菸和雪茄的包裝盒上必須標明焦油含量級和「吸煙有害健康」。同時,禁止在廣播電台、電視台、報紙上播放、刊登菸草製品廣告。
自21世紀以來,隨著對香菸的危害認識的加深,以及相關研究的增多,我國在控煙方面的舉措也越來越完善。無菸醫院、無菸車廂等無菸公共區域越來越多。作為一個早已簽署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的國家,如今,我們國家能夠抽菸的公共場所越來越少,不得不說,這是我國長久反菸控煙的巨大成效。
4 吸煙真的有害健康:新證據不斷增加!
根據2013年WHO的統計數據,全世界吸菸的人數約有13億,其中80%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菸草每年導致800多萬人死亡,其中約130萬人屬於接觸二手煙霧的非吸菸者。曾經有學者提出,從口腔到肺部是一條煙草“高速通道”,吸煙會導致肺癌、口腔癌等多種致命性疾病。其實,我們熟知的這些由吸菸引發的疾病只是「冰山一角」。
2021年8月,美國醫藥大學的伊斯特萊特領導團隊對菸草對聽力和視力的影響加以研究,透過對40位患有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患者進行的聽力和視覺實驗,研究人員發現,由於抽煙會損害身體的抗氧化系統和代謝能力,因此對聽力和視覺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2022年12月,英國牛津大學陳錚鳴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王辰教授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李立明教授的研究團隊在《柳葉刀—公共衛生》雜誌共同發表一項研究,該研究對超過51萬中國成年人進行了11年的追蹤研究,分析了捲菸與470種疾病和85種死因的關係。
研究發現,在中國,捲菸與56種疾病和22種死因有顯著相關,包括傳染病、癌症、呼吸道、眼睛、代謝、神經和食道等不同面向的疾病。
數據顯示,研究對像中約20%的男性和約3%的女性死於捲菸。並且提出,越早戒菸好處越明顯。然而,戒菸方法千千萬,戒菸成功者畢竟是個案而非普遍現象。
不過,2020年的一項研究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發。這年,安妮特和考夫曼博士在一項名為「吸菸風險認知評估」的研究中提到:風險感知是人們面對危險的感受能力。
研究者評估了人們對抽煙的風險感知能力,結果顯示:有些人能更好地感知抽煙的風險,而不去抽煙;但有些人卻不能很好地感知抽煙的風險,因此會選擇抽煙,這或許會提供我們控煙戒菸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