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只是敲了敲亞馬遜的門
亞馬遜終於放下了對中國商家的傲慢。先是自掏腰包,推出亞馬遜版的“百億補貼”,給商家的商品連結掛上20%的折扣,以幫忙獲客。緊接著發布「產業帶扶植計畫」,揚言要培育中國50個產業帶的商家佈局跨境電商,帶大家出海撈金。
過去,亞馬遜對中國賣家經常是“棍棒式”合作,現在突然“性情大變”,當然不是回心轉意,而是受到了競爭的刺激。
Temu上線美國後,大殺四方,在亞馬遜的北美大本營如野火一般迅速蔓延。
來源:表外表裡
外媒給了Temu「Sweeping the Internet」的評價,也翻出Temu母公司拼多多超越阿里的故事,為亞馬遜狠狠捏一把汗。
亞馬遜如臨大敵,重新拉攏被拋棄的中國賣家,甚至SHEIN、塔吉特等電商或零售公司,都對Temu拉起了警戒線。
然而,複盤美國電商、實體店等不同零售模式,會發現Temu對亞馬遜們的衝擊,或許沒那麼大。
反而是Dollar general(達樂)、Dollar tree(美元樹)等dollar店(一元商店),在細分目標用戶上,與Temu高度重疊。
而Temu利用中國嚴重過剩的輕工業和美國暫時性關稅優惠,不斷擠壓交易鏈的水分,把商品價格壓到極低,對美國中低收入者已經形成較大的吸引力。
也就是說,Temu現在搶的不是亞馬遜們的蛋糕,而是Dollar店的生意。
Temu搶的是Dollar店的“地盤”
一開始,拼多多是打算直接在美國市場復刻一個SHEIN。
有曾與Temu接觸過的商家稱,Temu前期儲備的招商團隊半數服務於時尚類目,甚至還學著SHEIN組建專門的團隊深入服裝生產環節。上線初期,Temu的Facebook、Ins等社群媒體管道,也總是推服裝類的商品。
但結果眾所周知,Temu活成了海外拼多多的樣子。
2.99美元的氣炸鍋,1.87美元10雙的襪子,以及像微信“砍一刀”一樣,席捲Twitter的“Code for code”(交換促銷碼獲得折扣),讓美國人大呼上癮。
而這種上頭表現,其實是美國通膨大環境下,不少美國家庭荷包告急,轉而選擇低廉價格的商品,以抵擋衝擊。
如福布斯的報導中提到,“如果說2022年美國有什麼標誌性的景象,那可能就是在達樂的過道里淘便宜貨的人。”
事實上,這樣的場景,四十多年前的美國,也曾經詮釋過。
1970年代中期,經濟危機下的美國,CPI年增幅超10%,失業率高企,各級人口的消費力分化:金字塔尖的富裕階層,維持持續買買;中產階級消費信心受挫;低收入群體則是勒緊褲帶過日子。
而大家對日常消費需求的涇渭分明,催化了零售企業細分屬性的差異。
來源:表外表裡
·服務或體驗屬性為先的模式,對標的是高收入群。
·產品、服務、易接近性等為先,價格為輔模式(也就是性價比),吸引的是中等收入族群。
·價格優先,便利性為輔的模式,受低收入者歡迎。
(需要注意的是,北美中產的厚度、深度不一樣,社會呈現“橄欖形”,中產的反脆弱性很強。槓桿程度、保障體系亦有區別,因此北美的零售業態呈現多元化。)
來源:表外表裡
具體來說,美國中產即使錢包變得不給力了,也不需要消費降級,得益於幾代積累,在通膨和衰退的經濟寒流下,仍能追求「面子與裡子」的平衡。
例如,開拓「平價優質」折扣業態的Target(塔吉特),透過提供帶設計感的優質低價商品,以及營造舒適的賣場氛圍等產品和體驗上的細節,在中產階級中闖出了一片天。
而接近貧窮線的人群不斷擴大之下,從美國南部貧窮村鎮興起的Dollar店模式,開始大行其道。
目標族群沒這麼多的錢大批量採購,Dollar店就主打小包裝、小分量的商品,來降低每筆交易的金額,讓消費者100塊錢買到更多種類的商品。
來源:表外表裡
同時,Dollar店的產品,大多都是剛需品,像是冷凍水果蔬菜、豆類、全穀物產品、雞蛋和牛奶,且來自非知名品牌。
例如,Dollar店的代表企業美元樹,貨架上常會出現沃爾瑪等商超沒見過的牌子,類似國內村裡小賣部裡的汾煌可樂、菠蘿果啤酒一樣。
來源:表外表裡
在如此包裝特徵和選用策略下,Dollar店將價格壓到了極致。如美元樹大多數商品遵守1.25美元的價格點;另一巨頭達樂近90%的商品,價格低於5美元。
此外,考慮到低收入人群,沒有交通,且很多時候是到了鍋裡沒米的分上,才不得不去買。為方便他們直奔目標、快速補貨,Dollar店基本上都開在社區附近,門市通常也很小。
以達樂為例,其多數顧客住在3~5公里內,平均單店面積只有沃爾瑪的七分之一。
精準拿捏低收入群體,迎合他們窘境,Dollar店模式迎來了大豐收——如美元樹1995年登陸納斯達克,兼併收購和門店大開。
如今,通膨衰退週期再次上演,電商成為零售消費舉足輕重的管道。而從各個維度來看,Temu的打法更接近Dollar店。
可以看到,Temu延續拼多多模式,低價白牌,疊加大額折扣和社交裂變等玩法,價格低得感人——商品價格大多集中在0.09至20美元之間。
來源:表外表裡
購買操作上,也極盡簡化。例如,評論區的種草,可以直接透過半彈窗意見加購;訂單支付頁面的推薦商品,可以一鍵加入原單。
來源:表外表裡
同時,Standard(標準快遞)大部分可以免郵費,Express(特快物流)訂單總額滿129美元,也可免郵費。
如此一來,可以讓用戶方便、快速補貨。
相較之下,亞馬遜的模式更偏向Target(塔吉特),也就是「產品、服務為先,價格次之」。
一位同時佈局Temu和亞馬遜的賣家表示,Temu的產品生命週期很短,上個月還很火爆,下個月就可能被更便宜的產品擠得沒生意;但亞馬遜的一個產品能“吃很久” ,自己至今仍靠兩年前的產品活著。
且其十幾年時間打造的FBA倉儲及配送系統,基本上可做到美國Prime會員2日內送達,非會員2~5天。GWS的調查顯示,亞馬遜消費者配送滿意度高達52%,同期Temu僅為30%。
也就是說,Temu的模式屬性對標的是Dollar店,與亞馬遜並未正面交鋒。
這在用戶地域分佈上,也有印證。如下圖,Temu搜尋熱度集中的美國南部沿海的幾個州,像密西西比、亞拉巴馬等,是Dollar店密集分佈的地方,和對亞馬遜滿意度較高的地區,重合度有限。
來源:表外表裡
由此,自然也如上一輪通膨一樣,涇渭分明的消費需求,讓不同屬性的電商企業在各自的舒適區生長。
可以看到,Temu一路狂飆時,亞馬遜的表現穩定。如2023Q3亞馬遜核心電商業務銷售額年增7%,成長速度與去年持平。
總的來看,Temu的模式屬性和Dollar店類似,面向的是同一類族群。其的崛起,自然對Dollar店的影響更大。
Dollar店被迫漲價,Temu撬動商家自由競爭
在Temu上買過T恤的消費者,恐怕很難再回到Dollar店的懷抱了。
同樣搜尋關鍵字“shirt”,美元樹只有11件5美元的基本款短袖可供挑選。而Temu這邊,不僅商品價格更低,款式更是成千上萬,而且還包郵到家。
來源:表外表裡
上文說過,Dollar店能在美國零售業裡佔有一席之地,主要靠的就是低價和便利性,如今Temu祭出的「低價包郵」大法,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同樣不容小覷。
數據顯示,Temu的標準快遞雖然平均需要八到十天,但大部分可以免郵,運輸時間超過16天還可以獲得5美元的折扣。
來源:表外表裡
對消費者來說,家門口的Dollar店,固然比飄洋過海的快遞更方便,但敵不過Temu“便宜到可以原諒一切”,不急需的商品可能就會去Temu下單。
不過,Temu的包郵服務並非無懈可擊,其敢如此降物流價格,除了割肉補貼,還在於利用了關稅政策的優惠。
根據美國現行法律,大多數低於800美元的進口商品,經過包裝並交付給個人買家,即可免稅進入美國。Temu的商品單價低,且在國內包裝直接運給海外買家,正好在免稅範圍內。
而美國已察覺到中國電商利用此政策對本土商店造成的衝擊,曾試圖取消此制度,但未成功。
目前,Temu正嘗試透過在墨西哥建立倉儲等方式解決,但多轉一手會增加中轉成本,讓商品價格變得不那麼美麗。一旦Temu無法以低價換時間,消費者可能又會重返Dollar店。
幸運的是,比起便利性,被通膨榨乾錢包的美國低收入族群當下更在乎商品價格。而卷低價,正是Temu擅長的。
可以看到,Temu出海採取的是全託管的模式,商家只需要供應商品,由平台負責營運、物流售後等服務。
來源:表外表裡
如此一來,商家的進入門檻、營運難度已大為降低。一位賣家透露,經營亞馬遜店通常需要十多名員工,而Temu只需一名員工負責計算成本利潤和上架出貨。
而眾所周知,中國輕工業存在著結構性的過剩,哪有“出路”,商家就會一窩蜂往哪裡撲。
更何況,Temu仍在不斷推波助瀾:在全國多個產業帶頻繁召開招商宣講會,加速引入廠商供給;同時,發展拼多多上的白牌廠商為供應商。
截至2023年10月,Temu累積招募了9萬名供應商,其中55%的商家來自拼多多主站、多多買菜,多數為白牌商家。
把商家圈進來之後,Temu又可以面向商家推出競價機制-同款中價低者獲得流量扶持,進而壓低商品價格。
還可以進一步提高營運效率,騰挪壓價空間,例如直接由買手選品核價,或對價格、品質、時效不達要求的商家進行限流、高額罰款等懲罰。
例如2023年初,Temu主動下調了部分商品的供貨價格,商家24小時內未登入後台處理則預設同意,如果不同意降價,商品就會被直接下架。
來源:表外表裡
說穿了,Temu利用了國內發達的輕工業,透過全託管模式,激發商家自由競爭,從而給北美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
反觀Dollar店,也曾想辦法滿足消費者的低價需求,如與供應商協調共同分擔財務負擔等,但終究還是走向了漲價與品質升級。
絆住Dollar店手腳的,是它們的採購機制:透過採購團隊全球掃貨,直接進口商品比例超過40%。
如此大批量的海外採購,意味著無法避免關稅,並且相比提倡自由競爭的Temu來說,其長期定向合作的模式也難以激發商家內卷,在採購成本上先吃一虧。
而且,如此採購模式,決定了Dollar店的定價模式一般都是先預設利潤值,然後據此向上游壓價或向下游提價。
但在通膨背景下,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迅猛,這意味著上游生產成本也大幅提升,留給Dollar店的壓價空間極小。
來源:表外表裡
多方掣肘下,Dollar店在各環節的加價率往往比Temu高,日子也不好過。
來源:表外表裡
為維持其1美元定價的承諾,美元樹不得不放棄高價的商品,或者把本就小的包裝做得更加迷你,即使這些措施會影響到利潤。
同時,購買力打折的顧客們,也傾向於買日常必需品——這些商品對美元樹來說,也是利潤較低的類型。
這使得Dollar店的利潤表越來越難看,最後只能頂著消費者的反對聲浪無奈漲價。
雪上加霜的是,美國今年還在逐漸減少食品福利補貼和新冠補貼,作為較早接受低保補貼也是最主要的補貼兌換零售商,Dollar店受到的打擊不言而喻。
來源:表外表裡
根據美國政府數據,這些削減將會影響3,000多萬人,平均每人補貼下降80多美元。
當然,土生土長的Dollar店也有讓Temu羨慕的地方,那就是更了解本地消費習慣,能夠提供恰到好處的選品。
Temu雖然也有「猜你喜歡」的模式,但在挑剔的美國消費者面前,很容易引來麻煩。
如下圖,有Temu用戶就抱怨,受推薦機制鼓動購買了並不需要的商品,覺得這種誇張的折扣與廣告有一定的煽動性。
來源:表外表裡
總而言之,Temu依靠暫時更有利的經營模式,把Dollar店的顧客吸引走了。
但高壓內卷能持續多久,如何應對美國政客的持續成長的不信任,以及美國消費者的排斥,將是其必須面對的問題。
文|週霄譚鳩雲編|付曉玲曹賓玲王熙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