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參與社交活動前的「預先飲酒」行為有關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患有社交焦慮症和憂鬱症的大學生更容易受社交動機的驅使,在參加社交活動前”預熱”或飲酒,並因此經歷了更多的負面後果。研究結果突顯,有必要針對心理健康問題採取乾預措施,以解決飲酒問題。
預飲酒–又稱”準備飲酒”、”提前飲酒”或”預先飲酒”–指的是在參加社交活動(如聚會或外出過夜)之前飲酒,通常會在這些活動中進一步飲酒。這是一種在大學生中很流行的消遣方式,最近的研究表明,50% 以上的大學生在過去30 天內有過預飲行為。
預賭行為一直與酒精相關的不良後果有關,如學業和人際交往問題,以及受傷、人身攻擊和性攻擊、酒駕和停電的風險增加。一項新的研究探討了大學生預飲酒的動機、社交焦慮和憂鬱以及不良後果與過去30 天預飲酒的關係。
研究人員招募了485 名年齡在18-24 歲之間的全日製本科生,他們就讀於美國一所大型私立大學,並表示在過去一個月中每周至少有一次社交前行為。樣本主要為白人(47.8%)、女性(67.2%)和順性別者。
研究者使用”聚會前動機量表”(PMI)評估了四種聚會前動機亞型:人際關係提升(如”結識新朋友”)、親密追求(如”增加搭訕的機會”)、情境控制(如”這樣我就能控制我的消費”)和消費障礙(如”因為我未成年,不能在目的地買酒”)。他們也測量了社交焦慮和憂鬱症狀,並使用”青年後果簡明問卷”(B-YAACQ)來評估社交前幾天所經歷的後果。
根據參與者的回答,他們被分為四類: 59.5%的人被歸類為有輕度/中度社交焦慮和憂鬱症狀,有中度社交前動機;12.7%的人被歸類為有輕度社交焦慮和憂鬱症狀,有低度社交前動機;15.6%的人有亞臨床/高度社交焦慮和憂鬱症狀,有高度社交前動機;12.1%的人有臨床高度社交焦慮和憂鬱症狀,有中度社交前動機。
亞臨床/社交焦慮和憂鬱症狀高發生率的社交前動機最高,上個月與飲酒相關的後果也最多。在過去的一個月中,他們平均有三次半因飲酒導致昏厥,這一數字明顯高於其他任何組別,幾乎是輕度/中度社交焦慮和憂鬱症狀組別飲酒後果的兩倍。與其他任何組別相比,該組別也報告了更多的社交前動機,尤其是為了增強人際關係和追求親密關係。
相較之下,被評估為社交焦慮和憂鬱症狀輕微的一組,其血液酒精含量(BAL)的計算值明顯較低,並且報告的與酒精相關的後果也是所有組別中最少的。不過,該組的血液酒精濃度仍超過了0.08%。
研究結果表明,社交焦慮與憂鬱同時存在,是有針對性地進行社交前介入的重要考慮因素。
研究人員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社交焦慮和憂鬱症狀是導致社交前消費和後果的顯著風險因素。傳統上著重於飲酒的社會動機的干預措施,如社會規範和乾預措施,可以更好地針對有這些症狀的個體,圍繞著幫助學生從社交前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不需要依賴遊戲來應對他們的症狀進行更多的討論。”
這項研究發表在《酒精- 臨床與實驗研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