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迎來「App Store時刻」 OpenAI給2024的新想像
一夕之間,OpenAI公佈了多個重磅消息,引發市場關注。今晨,OpenAI公司向所有GPT開發者們發布一封郵件稱,下週將上線自訂的「GPT Store」商店,這有望推動ChatGPT開發者生態不斷完善。據悉,GPT Store被譽為大模型領域的蘋果App Store應用程式商店。
同時,The information也在昨夜今晨曝光了兩件關於OpenAI的重要消息:一是OpenAI準備妥協,並已經向部分美國新聞機構開出了每年100萬-500萬美元,以獲得新聞內容用於訓練模型的授權許可;二是OpenAI正在討論董事會成員補充問題,並定下兩位候選人,包括Scale AI聯合創始人兼CEO Alexandr Wang,以及GitHub前CEO兼投資人Nat Friedman。
事實上,憑藉ChatGPT這款火辣的聊天機器人平台,OpenAI這家成立不到9年的公司,2023年的ARR年收入已達16億美元,相比去年增長高達56倍,公司估值也高達1000億美元。
隨著GPT Store和GPT-5即將推出,2024年,OpenAI將成為一匹科技業最強大的「黑馬」。
大模型的「App Store時刻」下週到來
美東時間1月5日,美國OpenAI公司向所有自訂GPT開發者發布了一封郵件備忘錄,顯示OpenAI 計畫下週推出「GPT Store」商店。該商店將允許AI 模型開發商以不同目的和形式演變成客製化OpenAI聊天機器人,例如為中學教師設計課程等。
早在2023年11月初舉行的首屆OpenAI開發者大會上,公司CEO奧特曼(Sam Altman)正式公佈GPT Store商店產品,用戶無需任何代碼,全程支持可視化點擊操作,並且公司預估當月GPT Store對付費版Plus用戶開放。然而,這場發表會兩週後,OpenAI陷入領導層危機,奧特曼被反覆在罷免和回歸當中。而這場「罷免CEO事件」影響了GPT Store整體開發進度,最終產品並沒上線。
奧特曼(Sam Altman)曾對外表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讓我們很忙。”
如今多個消息來源證實,GPT Store將於下周到來。
據介紹,GPT Store應用程式商店是一款ChatGPT的自訂模式,用戶無需任何程式碼,全程支援視覺化點擊操作。使用者只需提交對話指示、額外的知識數據,然後選擇是否需要網路搜尋、數據分析和圖片生成等開發者產品或功能,就能快速開發法律、金融、醫療等特定領域的GPT助理。
具體來看,首先,使用者需要登入https://chat.openai.com/auth/login,並註冊Plus帳號;其次,登入帳號後,需要點選左上方「Explore」按鈕,進入自訂建置模式;再一次,平台會彈出一個頁面,點擊「Creat a GPT」就開始進行建立自訂GPT,或是顯示GPT Store等其他功能;最後,透過點擊「Create」進行自訂GPT助手,或執行一些更複雜的特定操作如上傳資料和附件等,最終透過GPT Builder形成自己自訂的GPT助手,並且作為私有模型或公開模型保存,放進OpenAI即將發布的自訂GPT商店中進行共享等。
OpenAI表示,該公司計劃根據商店中API 使用量,找到一種向GPT 創建者支付費用的方法,但尚未公佈有關該計劃的任何其他細節。
郵件具體內容如下:
親愛的GPT開發者,
我們很興奮地通知您,我們計劃在下周正式推出GPT商店。若您期望在此平台上展示您的GPT作品,請注意以下幾點:
請仔細審查並遵守我們最新更新的使用政策和GPT品牌指南,以確保您的作品符合我們的標準。
請前往「設定> 開發者個人資料」驗證您的個人資料,這包括確認您的姓名或連結至經過驗證的網站。
請將您的GPT設定為「公開」狀態。那些設定為「任何擁有連結的人」可見的GPT將不會在商店中展示。
我們感謝您投入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來建造GPT,並期待看到您的傑出作品上線。
彭博指出,隨著GPT Store應用程式商店的推出,可能會威脅到許多提供類似聊天機器人客製化服務的AI 新創公司。
出門問創辦人、CEO李志飛曾表示,OpenAI插件可以連接ChatGPT 與第三方應用,可實現如賽事的即時比分情況、股票價格、最新資訊、買機票酒旅、網購、訂外賣等方案。他認為,這個新生物種可能是一個集內容生成、搜尋和推薦於一體的“怪胎”,但對於AI 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在這個新物種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需要懷著開放的心態,不要試著用過去的眼光去理解它。
「前幾天,黃仁勳宣布AI 的『iPhone 時刻』已經到來,而現在又有人表示ChatGPT 成為了新的作業系統,並且已經擁有自己的應用程式商店。」李志飛表示。
AI內容授權戰同時進行
傳OpenAI開價最高500萬美元進行磋商
除了即將推出GPT Store商店之外,為解決AI 模型訓練內容侵權問題,OpenAI正與數十家機構協商授權協議。
北京時間1月4日晚,根據The Information報道,OpenAI正與多達12家美國內容出版業者洽談磋商,包括《紐約時報》等機構,希望敲定類似OpenAI和美聯社、Politico母公司Axel Springer等業者所達成的協議,並已經向一些機構提議每年介於100萬-500萬美元的授權費用。然而該報告指出,由於OpenAI給出的費用金額少於預期,可能難以敲定最終協議。
據彭博社稱,OpenAI知識產權與內容長盧賓(Tom Rubin)表示:「我們正在與許多內容出版商進行許多協商和討論。協商很積極,也非常正面,進展良好。你已看到已宣布的協議,未來將會有更多。」目前Axel Springer已得到數年數千萬美元的授權費用。
早前,《紐約時報》公司宣布起訴OpenAI以及微軟公司,稱微軟和訴OpenAI在其產品中使用了《紐約時報》內容,侵犯版權。《紐約時報》曾試圖透過談判達成協議,以“確保其內容的使用獲得公平的價值”,但談判尚未達成解決方案。The Information引述一位高層稱,預計(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此類訴訟。
對此,OpenAI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它尊重「內容創作者和所有者的權利,並致力於與他們合作,確保他們從人工智慧技術和新的收入模式中受益。」該公司表示,對《紐約時報》的訴訟感到“驚訝和失望”,並“希望我們能夠找到一種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就像我們與許多其他出版商所做的那樣。”
同時,蘋果、Google也在諮詢內容授權工具。根據The Information報道,蘋果公司正與12 家美國新聞社敲定AI 協議,包括NBC新聞公司、《紐約客》(New Yorker)的母公司Conde Nast、以及《The Daily Beast》的母公司IAC等,已提出簽訂一項價值至少5000萬美元的多年期協議;Google則與《紐約時報》等機構達成內容演算法和廣告分成的客製化協議。
對於生成式AI 產業來說,隨著ChatGPT被《紐約時報》起訴,這顯示大模型技術取得內容授權愈加重要。如今,OpenAI正試圖採取更廣泛性的意見進行內容授權,以希望在未來AI 產品中使用相關內容進行訓練GPT模型。
國際法律與經濟中心總裁兼創始人杰弗裡·曼尼(Geoffrey Manne) 表示,與其他訴訟相比,《紐約時報》起訴OpenAI案件更具說服力,原因在於《紐約時報》向法院提交了逐字逐句的例子。而憑藉數百萬篇註冊文章,《紐約時報》最終希望OpenAI支付超過7.5億美元的損失。
此外,The information在1月5日的一篇報導中指出,OpenAI公司已經開始尋找董事會成員候選人,包括Scale AI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Alexandr Wang,以及GitHub 前執行長兼投資人Nat Friedman ,二人很可能會加入OpenAI公司董事會。但目前雙方談判尚處於早期階段,最終結果也可能會改變。
圖左為弗里德曼(Nat Friedman),圖右為Alexandr Wang
Alexandr Wang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是美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被選為全國前20 名物理學生之一,如今是Scale AI聯合創始人兼CEO,也是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之一。19歲時,他從大學退學,創立了Scale AI,此前曾是Quora公司技術高管等職位,目前Scale AI公司估值高達70億美元左右。
Alexandr Wang和OpenAI 有著長期且多方面的關係。最早可追溯到2016年,當時Alexandr Wang參與了當時由奧特曼領導的Y Combinator 孵化器。同時OpenAI還是Scale AI客戶。另外,包括Quora 執行長Adam D’Angelo、OpenAI 總裁Greg Brockman 和Friedman 都曾投資Scale AI。
弗里德曼(Nat Friedman)出生於美國,同樣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18年6月,微軟宣布以75億美元收購GitHub後,Friedman於當年10月出任GitHub的CEO。2021年11月卸任。從微軟離開後,Nat Friedman主要擔任創投人,目前投資了Scale AI等超過100家新創公司。
截至目前,OpenAI董事會成員包括前Salesforce執行長Bret Taylor、前美國財政部長Larry Summers 和Adam D’Angelo 組成。通常來說,OpenAI公司董事會共有九個席位,但尚不清楚其尋求填補多少新成員。
全球超240億訪問量之後,2024年生成式AI 產業變冷還是持續熱潮?
12月30日,The Information週報告稱,由於ChatGPT的強勁增長,2023年,OpenAI的年化收入(ARR)已經超過了16億美元,比2022年全年2800萬美元增長超56倍,每月至少能產生1.3億美元的收入。以此成長速度計算,OpenAI管理階層認為,到2024年底,OpenAI的年化收入可能達到50億美元,甚至更多。
過去一年,ChatGPT的橫空出世,不僅掀起了新一輪AI熱潮,也開啟了下一個時代的序幕,全世界為之瘋狂。簡單來說,AI 可能是2023年整個科技業最大的主題,甚至是唯一主題。
近期,研究機構Writerbuddy發布了3,000多個並最終篩選出全球前50大AI 工具類產品的數據,以反映AI 產業80%以上的流量。
報告顯示,從2022年9月到2023年8月,僅排名前50 位的AI 工具就產生超過240億次的訪問量,平均每月訪問量為20億次,月均訪問量增長1070%( 10.7倍),達2.363億次。
其中,ChatGPT貢獻了146億次,排名第一,佔分析流量的60%以上。同時,美國人貢獻了55億人次AI 軟體訪問量,佔總訪問量的22.62%,而歐洲國家合計貢獻了39億人次訪問量。另外,超過63% 的人工智慧工具用戶透過行動裝置存取。性別資料中,AI 工具中,69.5%是男性用戶,而30.5%是女性用戶。
根據AI投資者Nathan Benaich和Air Street Capital團隊製作的《2023年AI現狀》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9月19日,全球AI 獨角獸數量達473個,其中美國有315個,中國有70個,英國有27個,全球AI獨角獸企業的總價值達7.5兆美元,其中美國AI獨角獸企業總價值達5.9兆美元,中國AI獨角獸企業總價值為1.3兆美元。
隨著2023年大模型爆發時期已經過去,2024年,生成式AI(AIGC)產業面臨兩個預期:要麼變冷,要麼將產生應用浪潮。
其中,AIGC產業將變冷的原因是,國內外大模型依然存在差距,同時大模型也需要面對「冷靜時期」。近期百度創辦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表示,「中國的大模型很多,但是基於大模型開發出來的AI原生應用卻非常少,不斷地重複開發基礎大模型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另一方面,業界普遍認為,2024年,AI技術產品化、產業化以及商業化,將是大模型發展的重中之重。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獵戶星空創辦人傅盛近期表示,2024年將是AI大模型應用的浪潮年。
360集團創辦人、董事長週鴻禕則給出2024年大模型發展的四個趨勢:第一,大模型不會壟斷,它的發展路徑更像PC,未來會無所不在;第二,明年大模型不僅追求“大”參數,而且也會追求“小”,而小參數模型將很快搭載在手機和各種物聯網設備上;第三,多模態將成為國產大模型的標配,2024年也將向多模態方向發力;第四,國內會出現許多垂直大模型,走進百行千業,朝產業化方向發展。另外他認為明年AIGC大模型的文生圖、文生視訊能力會得到突破性成長,至於2024年會產生什麼樣的C端殺手級應用,還有待觀望。
「我最近在思考,如果仔細看Adobe、微軟和Google做的事情,會發現未來AI可能不是一個獨立產生killer App(殺手級應用)的技術,而是對已有的技術、流程方面去加強的一個方案。所以,未來不論是To B還是To C,所有的產品都將會被AI重塑,但不一定存在只依賴AI的產品,AI還是要跟傳統的業務與產品結合。」週鴻禕表示。
另外,此趨勢也將影響2024年國內AI大模型的投資。「在AI大模型領域,技術的領先性和差異化將成為競爭的關鍵。投資者要更加關注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尋找能夠提供更優質產品和服務的項目。」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專精特新企業高品質發展促進工程執行長袁帥表示。
韋德布希證券公司(Wedbush)科技分析師丹艾夫斯(Dan Ives)在一份報告中寫道:「我們認為,科技股將在2024年上漲25%。」他補充說,「華爾街和科技界都在等待’AI年’的到來。”
艾夫斯認為,2024年將是“AI年”,科技股將至少上漲25%,甚至可能上漲35%。
Insight Enterprises技術長大衛·麥卡迪(David McCurdy)表示:「隨著我們步入2024年,幾乎所有的企業領導者都在關注AIGC 技術如何重塑其營運業務,並創造新商業模式。 」
袁帥強調,2024年,中國AI大模型的投資將更重視專案的商業應用前景和商業模式創新,尋找能帶來實際收益和市場份額成長的專案。同時,商業應用場景的拓展將成為投資的另一個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