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人員成功揭示火星埃律西昂平原撞擊坑的分層結構演化歷史
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悉,基於火星軌道淺層探測雷達(SHARAD)的觀測數據,我國科研人員成功揭示火星埃律西昂平原一個撞擊坑的分層結構演化歷史。進一步分析表明,火星在晚亞馬遜紀的風成作用較強。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中國科學:地球科學》雜誌。
受訪者供圖
科研人員利用火星軌道淺層探測雷達的觀測數據,對埃律西昂平原中東部的一個掩埋撞擊坑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該掩埋撞擊坑內基本上存在兩層地下反射,其中淺層反射幾乎覆蓋了整個撞擊坑,而深層反射僅覆蓋了撞擊坑西南方的部分區域。
「我們推斷,該撞擊坑的上覆層為表土與熔岩流混合物,密度較低;下覆層和底層是緻密熔岩流。此外,下覆層和底層之間存在一個薄層。」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房鵬博士說,沉積速率分析表明,火星在晚亞馬遜紀的風成作用較強,這與火星晚亞馬遜紀中低緯度普遍存在的風蝕環境相符合。
房鵬認為,這項研究對認識火星埃律西昂平原淺層沉積物質來源和地層演化提供了新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