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孩子還相信聖誕老公公嗎?
年年平安夜,歲歲聖誕節。「叮叮噹,叮叮噹,鈴兒響叮噹」,「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每當聽到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響起牛姐那高亢激昂的歌聲,就知道又到了歲末假期,那個白鬍子老頭又要開工上線了。
負責在平安夜送來禮物的聖誕老人當然是孩子們最愛的人物,也是聖誕流行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現在,還有多少美國孩子相信這個白鬍子老頭真實存在?
聖誕節已成流行文化
對全球160多個國家的20多億民眾來說,聖誕節是每年最重要的國定假日。從某些角度來說,感恩節就像是中國的中秋節,是閔家團圓親情聚會的日子,而聖誕節則像是中國的春節,是所有人放下工作享受休假的日子。
儘管聖誕節起源於基督教,是傳說中耶穌誕生在伯利恆小城馬厩的日子,但到了兩千多年之後的今天,聖誕節更多的是一個流行文化節日,是各國眾眾在辛勞一年之後,歡聚慶祝歲末的公共節日。
事實上,耶穌的誕生日期並沒有確定說法,聖經也沒有具體記載。在同源的基督教和東正教等教派,聖誕節也因為曆法的差異有著不同的日期。東歐和俄羅斯等國信奉的東正教就是1月7日慶祝聖誕節。
聖誕節的來歷也有許多說法。根據歷史學家考究,聖誕節日期確定於公元二世紀,希臘歷史學家、基督教神學家阿非利加努斯(Africanus)根據聖經記載的聖母頌報日期(3月25日)加上10個月,估算耶穌是在12月25日出生的。沒人知道這是否準確。
而且,12月25日這一天又和古羅馬已有的農神節和太陽神節時間吻合。因此當羅馬帝國確定基督教為國教之後,就將聖誕節和已有的節日合併在一起,成為大多數人民願意接受的歲末節日。
雖然中國有2,300多萬基督徒,但並不是基督教國家,起源於西方的聖誕節也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或許把聖誕節稱之為耶誕節,更加確切,也符合中國多數民眾的文化和心理。不過,中國年輕人在聖誕節慶祝一下,幾乎沒有宗教色彩,找點歡樂又促進消費,又有何妨呢?
送禮物的白鬍子老頭
聖誕節必不可少的兩個人物,一個當然是當事人耶穌,另一個就是傳說中的聖誕老人Santa Claus。根據考據,聖誕老人的原型是一位基督教聖人——聖尼古拉,他曾是四世紀羅馬帝國在現在土耳其的一位主教,曾經從煙囪悄悄給窮人們撒錢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當然,現代的聖誕老人已經和這個原型基本上沒有任何關係了。在現在的聖誕流行文化中,聖誕老人住在北極地區(芬蘭和格陵蘭還在爭奪聖誕老人住所的榮耀),坐著馴鹿拉的雪橇,每年只需要開工一次,其他時間都在準備和製作禮物。
孩子們相信,這個白鬍子老頭會在12月24日那晚穿著喜慶的紅色衣物帽子,坐著馴鹿拉的雪橇,從煙囪爬進他們的房子,給他們送去想要的禮物,並且享受孩子們留給他們的食物。因此,為了得到聖誕老人的禮物,孩子們會很認真地給這個老頭事先準備糖果。
從這個角度來說,聖誕老公公很像是中國文化中的灶神?灶王爺也是每年12月24日(當然是農曆)下凡,在爐台享受百姓的食物祭品,尤其是麥芽糖,然後乘坐著紙馬上天匯報。只能說,雖然各國文化和宗教差異巨大,但民俗還是有許多相通之處。
顯然,聖誕老公公這個形象完全是成年人為了孩子們而打造出來的現代童話。成年人希望這樣一個不存在的白鬍子老頭,為孩子們營造迎接聖誕期待禮物的心理,也為平安夜增添一份喜慶的氛圍。當然,流行文化和商家更歡迎聖誕老人這個形象帶來更多的商機,刺激民眾購買聖誕禮物。
調查機構Ipsos在去年年底對1000多名美國人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79%的美國成年人表示自己不相信聖誕老公公的存在,不相信這位老人每年會在聖誕夜帶禮物給孩子。這當然很容易理解,但換個角度來看,居然有高達21%的美國成年人還在相信聖誕老公公?
或許這21%的成年人大多是有小孩的家長,也願意維持一份童趣,為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聖誕老人故事。這個調查另一個有趣的結果是,在最令人厭煩的聖誕歌曲評選中,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那首無處不在的“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榮膺榜首。看來,再快樂的歌也會聽煩。
送禮刺激節日消費
當然,聖誕老人存在的另一個意義當然是消費。每年11月和12月都是各國的消費旺季,尤其是感恩節和聖誕節這兩個購物日。研究機構Ipsos的調查顯示,美國成年人每年聖誕節平均要送12個禮物,收到6個禮物。而這些禮物來來去去的背後都是購物消費。
美國零售商協會(NRF)預計,今年美國歲末購物假期的零售額將年增3%-4%,達到9,573億-9,666億美元。這是2004年統計數據4672億美元的將近兩倍。看起來,儘管美國經濟衰退的陰影揮之不去,似乎並沒有阻止美國人在假期繼續消費。
不過,大部分的歲末消費都集中在感恩節之後的黑色星期五以及網路星期一,美國人習慣在感恩節假期進行年度大採購,而更在聖誕節安靜享受生活。聖誕節前後的消費主要是購買禮物相關。
NRF的調查顯示,將近三分之二的聖誕假期消費都是在給家人親友同事購買禮物,2021年送禮消費佔據了當年聖誕購物高達64.9%的支出,而96%的美國人都會給家人親友購買禮物。
調查顯示,美國消費者平均在聖誕節支出997.73美元,這個數字略低於美國人的平均稅前週薪1,001美元。換句話說,美國人差不多要花一週的薪水在聖誕節開銷。男人在聖誕節的支出比女人多出10%,45-54歲的中年人則是聖誕假期開銷最大的人。
那麼,美國人都給孩子多少錢的禮物呢?今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一半美國人給孩子的禮物金額都在25-150美元之間,只有19%願意給孩子超過200美元的禮物。而只有11%的人會送孩子不到25美元的禮物。
8歲開始不信聖誕老人
孩子當然喜歡聖誕節,也願意相信送禮的聖誕老公公的存在。那麼,當他們長大後,還會相信聖誕老人的存在嗎?
儘管許多民調有著不同結果,但大致趨勢都是一致的:越小的孩子越願意相信聖誕老人,家長們也願意一起「打造」這個美麗的童話。而當孩子長大之後,他們自然會知道真相。這個長大的年齡通常是在8歲左右。
2011年美國《認知發展期刊》(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的調查顯示,83%的五歲小孩都認為聖誕老人是真實存在的,有趣的是,這個比例和1978年的同類調查結果並沒有太大差別。換句話說,幾十年過去了,但不同時代的孩子們都保留著一顆童心。
但隨著年紀的增長,相信聖誕老人的孩子也越來越少。調查發現,美國孩子平均在8歲半之後不再相信聖誕老人存在,但在比較傳統的深紅州,這個「長大」的年紀可能會略晚一些,密西西比州的孩子通常要到10歲之後才會意識到那個白鬍子老漢並不存在。
《認知開發期刊》在2016年發表的另一個研究顯示,孩子們相信聖誕老人的程度與他們生活中出現的聖誕老人形象頻率有直接關係。他們平常看到的聖誕老人形象越多,就越容易相信是這個老頭帶給他們禮物。
在是否相信聖誕老人的問題上,歐洲的孩子也基本上相當。1999年歐洲早期教育研究協會(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孩子也是在8歲左右不再相信聖誕老人。
即時追蹤聖誕老人
為孩子創造聖誕老人的「真實存在」已經成為美國社會和流行文化的傳統。1897年,一位8歲美國小女孩給當時紐約《太陽報》寫信,詢問聖誕老公公是否真的存在。當時的報紙編輯刊登了一篇膾炙人口的社論《是的,聖誕老人真的存在》,讓孩子們相信聖誕老人真的存在。
社論寫到,如果沒有聖誕老人,世界將枯燥無味,聖誕老人的存在就像是愛、慷慨和奉獻。聖誕老人會永遠存在,一千年後他仍會為孩子的內心帶來歡樂。這篇文章因此成為了美國聖誕節流行文化的代表作。
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美國社會仍在努力維護聖誕老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並將維護童心視為一項重要的傳統。作為美軍核心部門的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甚至陰差陽錯,成為了美國聖誕老人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錯誤已經有將近七十年時間了。1955年一份百貨公司的海報把聖誕老人行銷熱線電話錯印成了防空司令部指揮中心電話,導致許多孩子打電話給司令部詢問聖誕老人在哪裡。於是軍方決定將錯就錯,為孩子提供不存在的聖誕老人即時位置。
網路時代的到來更為這項溫情服務添加了高科技成分。1997年,追蹤聖誕老人服務有了自己的網站,2007年更開始使用谷歌地球來顯示聖誕老人的即時位置。網站每五分鐘就會更新一次,顯示送禮老人已經走到了哪裡,滿足焦急等待禮物的孩子們的好奇心。
谷歌也從2004年開始推出了自己的追蹤聖誕老人網站,現在還有了Android APP。網站除了顯示聖誕老人的位置,還有趣味小動畫影片。谷歌也開發了兒童益智遊戲,讓孩子在查詢聖誕老人位置之餘玩會兒遊戲,甚至可以學習兒童程式設計基本知識。
懂王反問戳破童心
當然,總是會有一些毫無童趣的成年人。2018年的聖誕夜,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和第一夫人梅蘭妮依照慣例,在白宮接聽美國孩子的電話。(這些是美國孩子們打給北美防空司令部詢問聖誕老人位置的電話,會有幾個轉接到白宮,由總統及夫人親自回答)。
當時美國政府正因為白宮和國會扯皮而陷入停擺,川普顯然心情不太好。但即便政府關門,追蹤聖誕老人的熱線也沒有停止服務。坐在白宮的火爐前,川普接了南卡羅來納州一個7歲小女孩打來的電話。
在簡單寒暄了兩句之後,懂王突然問到,「你還相信聖誕老人嗎?」小女孩給了肯定的回答。白宮怒漢又問,“因為在7歲的年紀,很多人已經不信了,對吧?”
此言一出,媒體嘩然。孩子打電話問聖誕老公公,總統卻問她真的相信,這樣真的合適嗎?川普在最需要「編造謊言」的時候,竟然顯得如此「實誠無趣」。
那個小女孩後來接受採訪時表示,她聽到川普這話有些震驚,「自己不得不考慮真相到底是什麼。」(I just had to think of what the truth w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