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74年的巨頭東芝今日正式下市
上市已經有74年歷史的日本科技巨頭東芝將於當地時間週三從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作為日本最大的品牌之一,東芝此前十幾年都面臨動盪和各種醜聞。目前公司未來能走向何方還有待商榷。東芝將由私募股權公司JIP為首的一群投資者私有化,參與東芝私有化的投資者還包括金融服務公司歐力士、公用事業公司中部電力和晶片製造商羅姆半導體。

東芝這次私有化的規模達到140億美元。雖然尚不清楚新東家領導下的東芝最終會以何種形式出現,但繼續留任的公司執行長島田太郎預計將專注於高利潤的數位服務。
JIP對島田太郎的支持打亂了早先與一家政府支持基金合作的計畫。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分拆東芝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麥格理資本證券(Macquarie Capital Securities)日本研究主管達米安·通(Damian Thong)表示:「東芝困境歸根結底是糟糕的戰略決策和壞運氣共同造成的。」「我希望資產剝離可以讓東芝的資產和人才找到新的歸宿,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
東芝約有10.6萬名員工,部分業務至關重要,日本政府對東芝私有化一事也很關注。
四名JIP高層將加入東芝董事會。此外,投資者歐力士和中部電氣也各有一名高階主管加入公司董事會。東芝主要貸款機構三井住友金融集團的高級顧問將加入新成立的管理團隊。
東芝已經開始積極行動起來,與投資者羅姆半導體合作投資27億美元建廠,共同生產電源晶片。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研究日本商業的教授烏爾里克‧舍德(Ulrike Schaede)說,東芝需要退出利潤率較低的業務,為自己擁有的一些先進技術制定更強有力的商業策略。
舍德說:“如果管理層能找到一種方法,讓這些工程師真正參與突破性的創新活動,他們就能成為重要的參與者。”“他們本來就是一家高科技公司。”
百年東芝走向下市?上市74年的巨頭東芝為啥會淪落至此?
作者:江瀚視野觀察
在世界品牌市場上,東芝無疑是一個非常知名的品牌,作為日系企業的巨頭,東芝一度在市場上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地位,東芝的產品甚至被認為是市場優質產品的代名詞,然而就是這家百年的巨頭卻在最近走向了退市,上市74年之久,東芝為什麼會待不下去了?
一、百年東芝走向下市?
根據證券日報的報道,東芝公司宣布,由私募股權基金「日本產業合作夥伴(JIP)」牽頭的2兆日圓(約合135億美元、根據發行的股票數量和股票實際價格算)要約收購已獲得成功,超過一半的股東參與此次收購,達到將公司私有化的門檻。JIP目前持有該公司78.65%的股份,該交易完成後,東芝將從東京證券交易所下市。
據報道,關於「東芝」的故事最早開始於1875年,日本發明家田中久重在銀座煉瓦街創立了店鋪兼工廠,成為東芝的前身。東芝中國官網資訊顯示,這一年是公司創辦人開啟創業的起點,之後從1882年起,公司改名為田中製造所。從最早的白熾燈到後來的家電產品,東芝的業務逐漸擴張至生活產品、資訊通訊、半導體等等。1949年公司在東京證交所上市。
這家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牌日企經歷了二戰的影響和反彈,也一度創造過許多“日本首創”,包括日本第一台雷達,日本第一台晶體管電視與微波爐、第一部彩色影像電話、第一台筆記型電腦、第一台DVD等。鼎盛時期,家電業務收入占到東芝總收入的三分之一,與夏普、松下成為日本白色家電「三巨頭」。
根據北京商報的研究,東芝是日本製造業的代表之一,在家電、電氣、能源、基建等領域都有巨大影響力。東芝也是日本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曾發明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2015年,東芝在被揭露會計造假醜聞後陷入財務危機,長期處於管理混亂、經營困難的狀態。
這段期間,東芝多次傳出併購重組方案,均告流產。有分析說,東芝的重組方案遲遲難以確定,與東芝握有敏感技術、日本有關方面對投資方的選定特別慎重相關。2017年,東芝為化解資不抵債困境引入外部資金,增資6000億日元,得以避免退市。然而,一些分析師認為,參與增資的海外股東等行使發言權,會影響東芝經營。
2021年4月,私募股權公司CVC就提出了對東芝的私有化要約。當時東芝公司拒絕了這項提議,但表示會考慮可靠的要約方案。2022年,東芝開始尋找收購方,以便與上述海外投資者切割,當年10月選定「日本產業夥伴」為主的財團作為優先收購者。
二、上市74年的巨頭東芝為啥會淪落至此?
自1940年代末期以來,東芝一直是全球知名的電子產品製造商。然而,這個曾經的市場巨頭在21世紀初的幾年裡逐漸失去了市場地位,最終在2023年宣布退市。這事件引發了全球的關注,人們不禁要問:一個曾經的世界級企業為什麼會這麼快地衰退?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待這件事?
首先,日本製造業的整體衰退。東芝的衰退是日本製造業衰退的縮影。縱觀工業革命至今的幾百年時間,全世界的產業在全球各地不斷轉移和變動,引發了整個市場的興衰榮辱,從早年間英國興起到歐洲大陸逐漸崛起,再到美國承接了歐洲的產業轉移,戰後在美國的扶持下,在全球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日本曾承接了大量的製造業,並因此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以說以東芝為代表的日本產業巨頭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崛起,並且成為了市場少有的製造業巨頭企業。
然而,隨著中國製造的全面崛起,中國用四十多年的時間就逐漸追趕並且超過了主要的發達國家,在中國製造巨大的性價比優勢之下,大量的製造業企業都開始逐漸被中國製造的產品所衝擊。同時,美國仍在不斷推動製造業回流,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的製造業就有一種不上不下的中間層狀態,說起大規模製造,日本其實不如中國優勢明顯,說起高端製造業,日本又不如美國基礎雄厚,這就導致日本的製造業優勢逐漸喪失,許多曾經的市場領導者逐漸被市場取代。在這種背景下,東芝的衰退也不可避免。
其次,東芝的問題並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東芝本身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作為曾經的日本製造業巨頭,東芝在市場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這是東芝長期市場優勢的必然結果。然而,在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環境下,東芝的市場基礎逐漸被侵蝕,但是畢竟東芝也是家大業大,那種不明顯的衰退是很多東芝的管理者都沒有察覺或者發現的事情。
然而,受到東京大地震的影響,東芝的核電業務被重創,再加上一些核心產業的不景氣,東芝的經營狀況一落千丈。為了維持帳面上的繁榮,東芝迫不得已鋌而走險,最終走上了財務造假的不歸路,結果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財務造假也早晚有被發現的那一天,2015年東芝虛報盈利被揭露,導致股價暴跌。此後,該公司不斷捲入各種財務醜聞和會計詐欺案件,信譽受到嚴重打擊。這些事件使得投資人對東芝的信任度下降,公司的財務狀況也進一步惡化。為了擺脫困境,東芝被迫尋找收購方,以換取資金和資源,這其實就是東芝目前退市的根源與背景。
第三,東芝雖然不是破產但損失並不小。雖然退市對東芝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這並不意味著東芝就此破產。事實上,退市只是顯示東芝將不再是公開上市公司,而仍可透過其他方式進行營運和管理。然而,這需要東芝找到新的投資者和融資管道,同時也需要其在未來的營運和管理中做出相應的調整。
話我們是這麼說,但具體到東芝身上就會發現,東芝在過去幾年中進行了多次資產出售,導致其業務版圖大幅縮水。這種頻繁的資產交易使東芝失去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進一步加劇了其衰落過程,所以被收購之後,東芝再從資本市場退市,東芝的機會開始越來越少,市場的壓力其實也會越來越大,這對一家在走下坡的公司來說,可謂是壓力巨大,這也為東芝後續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第四,東芝的興衰反映了製造業企業的命運與國家經濟緊密相連。當國家經濟蓬勃發展時,製造業企業也隨之興盛;而當國家經濟陷入低迷時,製造業企業也難逃衰敗的命運。雖然說“時勢造英雄”“大勢不可違”,但每家企業也都有屬於自己的機會與方式,對於製造業企業來說,不斷求新求變、保持空杯心態、持續創新和改變,是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求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的關鍵。這個案例一再提醒我們,企業要時時保持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及時調整策略,不斷創新和改革,以因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和發展。
東芝最終走到了退出資本市場的這一步,但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的那句經典感嘆「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希望每一家製造業企業都能夠以此為鑑,真正做好自己。
(江瀚為盤古智庫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