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鴨絨、鵝絨羽絨外套 卻沒有「雞絨」羽絨服
今年很可能會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但這個「最熱」只是指全球平均氣溫,它並不意味著今年就不會有寒冷的天氣。而且,大多時候恰恰相反,由於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對於大部分地區而言極端天氣會變得更多,這當然也包括了極端寒冷。
由於一波又一波冷空氣來襲,南方的朋友也總算體會到了2023年的冬天,估計很多人到現在才想到了羽絨外套。
我們知道羽絨外套的填充物是鵝絨或鴨絨,這兩個材質分別是來自大鵝和鴨的羽毛,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是這兩種家禽,而不是養殖更普遍的雞呢?
羽絨外套填充物的羽毛是哪一種?
現代鳥類並不是只有一種羽毛,它們身上有各種不同功能的羽毛,例如用於包裹全身的正羽(圖中A),以及主要生長在兩翼的大長羽毛-被稱為飛羽(圖中B),用來幫助飛行。
能夠用於製作羽絨外套的是鳥類的絨羽(圖中C),這些羽毛主要生長在正羽的下方,非常柔軟蓬鬆,可以有效阻擋空氣對流。
熱量傳遞的方式無非就是傳導、對流和輻射,當一個發熱物體在空氣中時,它的主要散熱方式自然就是對流,而絨羽可以有效阻擋對流,所以它成了非常優秀的保暖服裝填充物— —使用歷史最少可追溯至17世紀。
絨羽是現代鳥類特有的、由角蛋白組成的一種身體生長物,所有現代鳥類,以及過去的一些恐龍都會長這種羽毛,當然雞也不例外。
鳥類絨羽 Wouter Hagens
對於現代鳥類而言,絨羽有幾個主要的功能,其中最明顯一個就是天然羽絨服,阻擋熱量流失。
所以你會發現剛孵化出來的雛鳥,基本上就全身都長滿了絨羽,同時因為相同的功能,許多成年留鳥也會有明顯的季節性換上絨羽。
有許多研究也指出絨羽可以有效阻擋雛鳥之間互食的現象,因為絨羽的存在,讓雛鳥彼此變得難於下嚥,這可能是絨羽最初進化的原因之一,但並不是現在這種羽毛最主要的功能。
除了保存熱量之外,現代鳥類絨羽另一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浮力,所以一般情況下,遊禽比陸禽擁有更蓬鬆,更豐富的絨羽,這使得遊禽的絨羽更適合作為羽絨外套填充物。
無論是大鵝,還是鴨子,它們都是遊禽,而家雞是陸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聽到的都是鴨絨、鵝絨,因為這兩種家禽生存習性的關係,它們的絨羽確實更加優秀。
但通常情況下,鵝絨比鴨絨又要好一點,這是因為鵝是植食性的,而鴨是雜食性的,它們的絨羽會有更多雜質。
「雞絨」可以做羽絨外套嗎?
由於家雞是地球上族群數量最多的鳥類物種,估計能佔到所有鳥類數量的80%以上(沒有找到相關出處的數據),人們每年都要殺死數百億隻雞,這產生了大量的雞羽毛,有很多人試圖更好地利用這些羽毛。
現在廢棄的雞毛基本上是作為有機肥料簡單處理掉的,沒啥商業價值可言,所以有一些研究試圖把它變成「雞絨」。
但事實證明,「雞絨」確實不能很好的成為羽絨外套填充物。
據信,「雞絨」在保暖方面並沒有比鴨絨、鵝絨遜色太多,它最主要的問題在於結構粗糙、彈性低[1]。
如果「雞絨」作為填充物,服飾的舒適度不會很好,同時它還可能戳傷布料,而且使用的壽命也不會太長。
不過,現在市面上有大量的羽絨外套其實就是填充「雞絨」。
圖:被第一次拔毛的灰鵝
羽絨外套的絨羽到底是怎麼來的?
回收家禽羽毛,這聽起來好像很正常,但其實真正優質的鴨絨、鵝絨是透過手工在活禽身上剝取下來的,因為屠宰的家禽隻能機械剝取,這會影響絨羽品質。
說到活禽剝取,這又是養殖業慘不忍睹的一面。
在歐洲有許多這種專門的禽類拔毛隊,男性女性隊員都有,他們接到養殖場的請求之後就會去拔除鵝的絨羽——歐洲活禽剝取主要就是鵝。
拔毛的人會毫無感情的抓住大鵝的腿和翅膀,然後將大鵝胸部、背部、翅膀下方和脖子上的絨羽全部拔下來。
拔完羽毛之後,大鵝身上隨處可見的都是滲出血點的小傷口,有時候會出現流血過多的傷口,這時拔毛的人會給它們簡單的做縫合處理。
歐洲養殖的通常是灰鵝,它們大多都是為了取鵝肝而養殖的,整個生命週期大約是26週,而在這短短26週的時間裡,這些灰鵝通常需要被拔毛兩次,兩次拔毛間隔在5週左右。
我們生活在一個產業分工明確的時代,身為消費者,我們大部分人只負責消費最終商品,而不用去管商品是怎麼來的。
但如果你仔細去追蹤溯源,你可能會發現許多超出我們認知的部分,誰能想到白色的鵝絨背後會是血淋淋的。
好消息是,現在一些知名的羽絨外套品牌,都聲稱自己已經放棄使用活禽剝取的絨羽了。
參考:
[1].http://dx.doi.org/10.1108/IJCST-11-2017-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