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好消息:全球細懸浮微粒空氣污染趨勢逆轉
新研究探討了 PM2.5 的健康風險和全球減少 PM2.5 的努力。文章重點介紹了一項研究,該研究顯示,自2011年以來,全球PM2.5暴露量有所下降,這主要歸功於中國的努力。文章強調了減少暴露對健康的益處,以及繼續監測和緩解的必要性,尤其是在人口稠密地區。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對 1998 年至 2019 年的空氣污染變化進行了量化,指出仍有必要採取進一步的減排措施。
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是全球環境健康的重大風險。這些顆粒的尺寸為 2.5 微米或更小,微小到足以被吸入,導致各種健康問題。它們會引發氣喘和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以及心血管問題,包括心臟病發作和高血壓。對於兒童來說,暴露於PM2.5會導致持久的發展障礙。此外,對於一般人來說,接觸 PM2.5 會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
PM2.5主要是透過燃燒化石燃料或木材等傳統能源產生的,為了減輕暴露於PM2.5所造成的這些廣泛的負面影響,一些國家已經採取措施減少暴露於PM2.5。但是,這些減少PM2.5的努力效果如何,哪個地區或哪些地區對推動全球減少PM2.5負有最大責任?
關於 PM2.5 的研究結果
與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麥凱威工程學院雷蒙德-R-塔克(Raymond R. Tucker)特聘教授蘭德爾-馬丁(Randall Martin)合作的研究人員研究了1998年至2019年的PM2.5數據,以找出答案。
“PM2.5作為人類健康的主要風險因素,其重要性促使我們對其長期變化進行評估,”馬丁說。 “我們試圖分析衛星得出的 PM2.5 估計值,以深入了解全球和地區 PM2.5 暴露的變化及其對健康的影響。 “
研究小組的分析結果於9月2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分析結果顯示,全球人口加權PM2.5暴露量與污染程度和人口規模有關,從1998年開始增加,到2011年達到峰值,然後從2011年到2019年穩步下降,這主要是受中國暴露量減少和其他地區成長放緩的影響。
蘭德爾-馬丁(Randall Martin)和李馳(Chi Li)發現,全球 PM2.5 空氣污染的趨勢出現了普遍逆轉。這些地圖顯示了 1998-2011 年和 2011-2019 年 204 個地區人口加權 PM2.5 的變化趨勢。圖片來源: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馬丁實驗室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馬丁研究小組的科學家李智(音譯)說:”在這項工作之前,關於地方/地區對全球人口暴露於PM2.5的定量貢獻及其變化的知識是空白的。我們開發了一種新的區域分解方法,將污染水平和人口規模結合起來考慮,並由此首次描繪出全球 PM2.5 空氣污染的區域貢獻時間序列。 “
研究發現,自2011年以來,許多地區的PM2.5暴露量都在下降,其中包括北美和西歐的持續下降。他認為,中國最近出現的下降尤其引人注目。
“中國嚴格的空氣品質管理自 2013 年以來表現最為明顯,成為全球空氣品質逆轉的最大貢獻者,”李說。 “根據我們的區域歸因,從 2011 年到 2019 年,全球平均暴露量減少的 90% 以上來自中國。這一結果在得出時令人吃驚,但中國的減排努力使PM2.5濃度迅速下降,使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受益,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結果。 “
減少 PM2.5 暴露帶來的益處包括:2011 年至 2019 年間,光是中國就減少了 110 萬例過早死亡,健康狀況也得到了普遍改善。未來減少PM2.5暴露的干預措施將對老化和不斷增長的全球人口產生更大的影響。
“透過將PM2.5數據與健康數據和暴露-反應模型相結合,我們也發現,儘管最近全球PM2.5污染持續減少,但人口老化和成長是目前緩解PM2.5健康影響的主要挑戰,”李說。 “與20年前相比,現在減少同樣數量的PM2.5將產生更強的健康益處,我們的研究強調了這一全球普遍現象。 “
研究小組計算得出,2019 年,全球仍有數百萬人過早死亡可能歸因於 PM2.5,凸顯了持續減少 PM2.5 暴露的迫切需求。仔細監測,尤其是在目前監測不力但人口眾多的地區,包括南亞和中東地區,對於持續改善空氣品質和評估減排措施的有效性至關重要。
編譯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