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異性其實不相吸而是相似的人傾向於互相交往
一項開創性的研究揭穿了”異性相吸”的神話,表明人們更有可能與那些在大多數特徵上與自己相似的人成為伴侶。這項廣泛的研究對遺傳學和社會趨勢有著深遠的影響,強調了同類交配對後代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
一項包含數百萬對夫婦數據的綜合性新研究揭示,相似的人傾向於相互互動。
與一般人普遍認為的相反,異性其實並不相吸。這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CU Boulder)對一個多世紀以來數百萬對夫婦的130多個特徵進行全面分析後得出的結論。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係以及行為遺傳學研究所(IBG)的博士候選人坦雅-霍維茨(Tanya Horwitz)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了那句老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這項於8 月31 日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上的研究證實了個別研究數十年來所暗示的事實,打破了”異性相吸”的古老諺語。研究發現,在所分析的82%到89%的特徵中,從政治傾向到初次性交年齡再到藥物使用習慣,伴侶間相似的可能性要高於不相似的可能性。
只有3% 的特徵,而且只在分析的一個部分中,個人傾向於與與自己不同的人成為伴侶。除了揭示可能塑造人類關係的無形力量外,這項研究還對遺傳研究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
「遺傳學中的許多模型都假設人類的交配是隨機的。這項研究表明,這種假設很可能是錯誤的。”該研究的資深作者、IBG 主任馬特-凱勒(Matt Keller)說,他指出,所謂的”同類交配”–當具有相似特徵的個體結合在一起–會使基因研究的結果出現偏差。
回顧一個多世紀
在這篇新論文中,作者對先前的研究進行了回顧(或稱薈萃分析),並對自己的原始資料進行了分析。
在統合分析中,他們研究了199項研究中的22個特徵,包括數百萬對男女共同父母、訂婚對、已婚對或同居對。最古老的研究是在1903 年進行的。此外,他們還使用了一個名為”英國生物庫”(UK Biobank)的資料集,對英國近8 萬對異性夫婦的133 個特徵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許多很少被研究的特徵。
同性伴侶不在研究範圍之內。由於其中的模式可能會有很大不同,作者現在正在對這些模式進行單獨研究。
在這兩項分析中,政治和宗教態度、教育程度以及某些智商指標等特徵顯示出特別高的相關性。例如,在一個量表中,0 表示沒有相關性,1 表示夫妻總是具有相同的特質,政治價值的相關性為0.58。
與藥物使用有關的特徵也顯示出很高的相關性,重度吸煙者、酗酒者和嗜酒者傾向於與有類似習慣的人結成伴侶。
同時,身高體重、健康狀況和個性特徵等特徵的相關性要低得多,但仍呈正相關。例如,神經質的相關性為0.11。至於某些性格特徵,如外向性,則根本沒有太大的相關性。
霍維茲說:『人們有各種理論,認為外向的人喜歡內向的人,或外向的人喜歡其他外向的人,但事實上,這就像擲硬幣一樣:外向的人和內向的人最終在一起的可能性差不多。”
異性相吸的情況反倒很罕見
在薈萃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異性相吸。在英國生物庫樣本中,他們確實發現了少數幾種似乎有負相關的特質,儘管相關性很小。
這些特徵包括:時間型(一個人是”晨鳥”還是”夜貓子”)、憂慮傾向和聽力障礙。他們說,必須進行更多的研究來解釋這些發現。夫妻最有可能相似的特徵是出生年份,這一點並不令人驚訝。
但是,即使是很少被研究的特徵,如一個人有過多少個性伴侶或他們是否在孩童時期被母乳餵養過,也顯示出一定的相關性。
霍爾維茨說:”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即使在我們覺得自己可以選擇人際關係的情況下,也可能存在著我們並不完全清楚的幕後機制。”
對下一代的影響
作者指出,夫妻間的共同特徵有許多原因: 有些人在同一地區長大。有些人被與他們相似的人所吸引。有些人在一起的時間越長就越相似。根據不同的原因,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後果。
例如,霍維茲解釋說,如果矮個子更有可能與矮個子生育後代,而高個子更有可能與高個子生育後代,那麼下一代就會出現更多身高極端的人。精神、醫學或其他特徵也是如此。還有可能產生社會影響。
例如,先前的一些小規模研究表明,美國人越來越傾向於與教育背景相似的人結成伴侶–有人認為,這種趨勢可能會擴大社會經濟鴻溝。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新研究也表明,不同族群的特質相關性強度不同。作者猜測,它們很可能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研究人員提醒說,他們發現的相關性並不高,不應該被誇大或濫用來推動某種議程(Horwitz 指出,同類交配研究曾被優生學運動所利用,這是非常可悲的)。他們確實希望這項研究能引發更多跨領域的研究,從經濟學到社會學,再到人類學和心理學。
她說:”我們希望人們能利用這些數據進行自己的分析,並更多地了解人們最終是如何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關係。”
參考文獻:《基於對22 個性狀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以及英國生物資料庫對133 個性狀的分析的人類伴侶間相關性證據》,作者:Tanya B. Horwitz、Jared V. Balbona、Katie N. Paulich和Matthew C. Keller,2023 年8 月31 日,《自然-人類行為》。
DOI: 10.1038/s41562-023-01672-z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